看了影片《巴德尔和迈因霍夫》发现,原来在法国68年之前,德国的学生就已经走上街头了。影片是根据阿斯特的纪实文学作品改编而来,讲述了德国臭名昭著的恐怖组织“红军支队”的兴衰史。该组织成员以德国“国家道德腐败”的名义进行“革命”。他们最开始是因为政治主张和诉求没有合法的组织平台,虽然当时的德国也有很多新的左派政党建立,但其性质和目标已经远远区分于原来的德国共产党,于是搞得这些左翼学生和知识分子必须自己动手。虽然后来看,他们的城市游击战概念并不是建立在一个乐观的,可以扭转当时联邦共和国和西柏林政治气氛的观点之上的有效举动。并且整个过程中,恐怖已经从单纯的手段,变得越来越像是目的本身。就像他们所扬言的:烧毁一辆汽车是犯罪,烧毁一百辆汽车是政治行动。而这种政治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和恐怖本身的界限已经模棱两可。
确实,整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德国甚至整个西方世界都有着类似的“革命运动”组织:意大利红色旅、德国红军派、法国直接行动,美国天气预报员,日本赤军等等。而那几年,也根本就是属于狂热的民族主义者、爱国愤青、理想主义者、朋克青年、反叛的学生、性自由的人们的。直至80年代,西方世界又重新进入到强调后物质生活的时期,于是一直到今天,才有可能反思当时的那段历史,而这种反思,也正是德国人拿手的,而这种拿手的表现,正是影片中的失控和控制并存。
所谓失控,就是从火力指数来看,影片绝对可以被看成一部一级犯罪纪实片,摇滚乐背景也下意识成为了影像中“革命”的催化剂,而这都在成功达成一部犯罪纪实片的基础上,起了煽风点火的作用。当然,从人物刻画和叙事流畅性上来讲,影片并不十分上乘。当然这种并不十分注重人物刻画和故事流畅的拍摄效果,可能本身就是导演有意为之的控制所在。毕竟,一个导演如何在一个传媒右倾的环境中,进行如此的影片创作,并且尽可能的避开民众所谓的担心:关于影片是否会有美化日耳曼恐怖主义的倾向。于是必须有所控制,尽量中立。正如导演尤利•埃德尔自己所讲:“影片的目的是使人们更清楚的面对历史现实。从而自己必须要做的,就是对影片进行冷静的判断。”而这种判断的结果,正是一定程度上,淡化人物刻画和叙事的流畅性。比如影片中拼凑杂烩的大量当时的新闻纪录片;还有影片中的几个主人公,如果继续表现他们的“理想和叛逆”也还是有空间的。正如维基百科讲:“迈因霍夫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本身专业领域独特思想的知识分子。”从这一点出发,并同他后来的“革命”行为,本身都还可以继续展开,但是过分的展开本身,就已经不是一种接近中立的立场了。所以必须有所控制,失控的话,也许会像巴德尔和迈因霍夫一样,在他们逆风而上的同时,最初的梦想也会使他们彻底走向梦想的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