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换石油的双赢模式


  贷款换石油的双赢模式

      “贷款换石油”一解石油出口国和石油消费国各自面临的问题,可谓“一箭双雕”。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可以被石油消费国复制。

  文/ 王秀强

  

  时隔两天,中国先后拿下两笔“贷款换石油”贸易大单。一个被称为中俄有史以来金额最大的能源协议,一个被巴西称为“经济危机关键时刻”的明智抉择。

  2月17日,俄罗斯承诺未来20年向中国提供3亿吨石油,以换取中国向两家石油公司提供250亿美元的贷款;2月19日,中国与巴西达成“贷款换石油”协议,中国向巴西国有能源公司Petrobras提供约100亿美元贷款,巴西同意按市价每日向我国供应10万至16万桶石油。

  一时间,这两项石油贸易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焦点。

  双赢模式

  纵观中俄、中巴两项石油贸易,不难看出“贷款换石油”正是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石油输出国和石油消费国的双赢模式。特别是在国际油价处于低位时,有利于生产方和购买方做出更为理性的选择。

  对于石油出口国而言,面临资金短缺和出口多元化的问题;而石油消费国则亟需多元化的能源供应格局,保证本国的石油安全。“贷款换石油”的能源政策让我国的能源安全得以巩固。当前,我国在美洲、中东、非洲等各地都有较为稳定的石油进口源,呈现扇形的状态展开。

  审视这种新的石油贸易方式,石油出口国最大的收益是巨额资金支持。以俄罗斯为例,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俄罗斯股市大幅下跌,外资大量撤离,石油公司陷入债务危机。特别是近年来,俄罗斯几大石油公司在欧洲、非洲、东南亚、拉美到处抢占资源,扩张势头很猛。这种扩张缺少自有资金的支持,他们不得不向西方大量借贷短期债务,仅2008年年底到期的债务就有800亿美元。另外,俄油气公司还面临扩大再生产的问题,他们在本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方面投入明显不足,而要保证同时向欧洲、亚洲的供油,必须扩大勘探开发,资金成了最大的难题。

  中国凭借1.95万亿美元庞大的外汇储备,为俄罗斯油气公司几近崩盘的资金链缓解了压力。

  另一方面,俄罗斯为了减少对欧洲市场的依赖,迫切需要增加石油出口的渠道。如果俄罗斯能够开辟中国市场,它将在能源领域更加长袖善舞。巴西和委内瑞拉等国家同样需要寻找合适的石油进口,消化国内原油,中国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让他们吃上了一颗“定心丸”。

  社科院拉美研究所专家认为,巴西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有着较为稳定的投资环境。“选择与巴西合作,同样也是处于贷款收益和安全性的考虑。”

  事实上,“贷款换石油”对于中国应对西方金融危机冲击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通过贷款换石油,我国把部分美元资产转换成油气等资源性资产,对于解决外汇储备的多元化、调整外汇储备结构、抵御金融风险,能发挥积极作用。

  同时,中国借助自身丰厚的外汇储备大力支持石油企业“走出去”,企业能在这样的时机下获得资源,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中俄贷款协议中,中石油将获得1000万吨的原油供应,约占全年加工能力的10%;中石化则能从巴西每天进口原油6万至10万桶。

  

  理智签约

  从细节分析,不难看出相较先前中俄石油合作,此次中俄“贷款换石油”协议双方更显理智。

  早在2005年1月,中国石油集团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在政府框架下签订为期15年的长期石油供货协议。协议规定,中方一次性向俄罗斯石油公司支付60亿美元,而俄罗斯石油则保证在2010年前向中国输出石油4840万吨。

  随着国际油价的飙升,俄罗斯石油公司对履行该协议的积极性大大下降,多次要求与中方重新签订石油出口价格协议。俄石油公司称,如果中方坚持按现行价格购油,2010年合同期满后将不再续签。最终,中方考虑到俄罗斯的实际情况,每桶石油加价0.675美元。

  在此次原油购销协议中,双方显得更加理智。根据中俄签署的协议,每年通过管道输向中国的1500万吨石油价格将以俄油运到纳霍特卡港口的价格为基准,随行就市。

  分析人士认为,“俄罗斯对油价上涨的预期很大,俄方甚至将把涨价的预期扩大。在此次原油购销合同中,俄方吸取了2005年的教训。出口石油价格随行就市,以规避价格上涨带来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据接近谈判人士介绍,在这次谈判中中方在油价、利率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让步。但是,远东管道中国支线的敲定让中国在能源运输途径上多了一个选择,这也是中俄共同的利益点。“中国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才接受俄方在汇率和油价方面的要求。”

  中国的能源安全不仅存在油气供应量的问题,还有个运输路径问题。远东管道中国支线是中国第二条陆上石油运输管道,年输油1500万吨是有保障的。管道建成后,能规避石油进口运输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度依赖。这对中国的能源安全,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至于中国和巴西贷款换石油之举,显然是受中国和委内瑞拉共同设立投资基金所取得效果的影响。巴西与中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出于两国经济发展的考虑,还是政治上的战略关系,都需要寻找共同的利益支撑点。巴西拥有世界上先进的深海石油开发技术,在资金问题上需要获得支持。

  2007年,中国和委内瑞拉设立联合投资基金,金额为60亿美元,用于两国在能源基建及制造业等领域。如今,两国同意把基金的资金总数提高到120亿美元,其中中国提供80亿美元,委内瑞拉提供40亿美元。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每天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出售8万至20万桶石油来支付两国开发银行之间的债务。

  在中国的能源外交中,中国再次显示出现金方面的优势,石油生产国在资金不济之时向我国抛出橄榄枝。巴西外长阿莫林称中巴石油贷款协议是在“经济危机的关键时刻做出的的理智抉择”。

  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巴西需要大量的资金开采石油资源。巴西石油公司今年1月份推出计划,未来5年将其对炼油、勘探和其他业务的投资增加50%左右,达到 1,740亿美元。仅仅是南海深水油气田的勘探和开采方面花费就要达到280亿美元。

  

  可复制的模式

  在短时间内,中国就签订了两个石油贸易大单,这一举动是全球经济外交的大事,其国际关注度不可小视。尤其是在油气价格回落的时期,众多石油消费国正在紧盯“贷款换石油”这一方式的效果和作用,以期“如法炮制”。

  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开创的这种政府间大宗石油交易的模式,为保证本国能够拥有长期稳定的油源供应奠定了基础。这种方式,一方面为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找到了有效的投资渠道,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正在改变着国际石油交易的格局,使之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贷款换石油虽然带有显著政府色彩,但这种交易模式将成为产油国和消费国之间一个全新的平衡杠杆和交易模式。本轮金融危机若持续3到5年,则中国开创的大宗交易模式将会为越来越多的国家适用。

  虽然世界各国都在倡导市场经济,但任何阶段,政府的作为都不会完全退出。比如政府对贸易的促进和协调作用,都是最主要的前提、基础和推手,新的石油贸易模式将使得中国能源储备和开发战略更为完备。相信中国今后仍会延续这一方式,但是在考虑国际影响等因素,肯定会低调行事。

  “贷款换石油”也是资源国加紧控制本国资源之时,石油消费国所采取的创新手段。有消息称,巴西南海岸新发现的储备区规模庞大,石油储量约800亿桶。巴西政府迅速取消了该地区的勘探权拍卖,阻止了外国石油企业投资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购买国外石油资源、参股石油企业的难度加大,借助‘石油贷款’从邻近国家引入资源,也算是变相获得海外资源的战略。

  适当缩减贷款换石油的时限,时间越长,中方面临的风险越大,不确定性越大。此外,还要充分考虑石油生产国的还款能力以及协议履行程度,制定约束双方行为、维护共同利益的条款,尽可能考虑地缘政治和战争等因素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俄罗斯这样的国家资源主导型国家,一旦资源产品价格上涨,就有可能“节外生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