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亿救市政策仍然在救富歧穷


四万亿救市政策仍然在救富歧穷

                 

                                          □  何天恩

 

                                                                  2009年3月31日10:55:46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8年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

    会议认为,近两个月来,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看似乎是一个科学的理论逻辑,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所谓的系列举措仍然旨在救富歧穷。

首先“扩大内需” 的切入点在哪里?

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语法上感觉很到位、很全面、很亲民,但事实的情况是,在接下来的一系列落实措施里面,怎么也找不到“加快民生工程”“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的具体细化举措。

而99%的“扩大内需”措施仍然是大型的基建工程项目、大面积的促GDP政绩工程、大手笔的政府开支项目、大跃进式的投资驱动型经济模式等等。

因此,“扩大内需”措施以其“伪学术性”“泛历史性”“中国特色性”“与民生疾苦不相兼容性”被当前的改革派、精英族、利益寻租阶层、政策红利既得利益群体所歌功颂德。

所谓“内需”,当以大众的共同需求为出发点,而大众需求的激发应以收入的相对增加为切入点。

然而,“扩大内需”的总规模从当初的四万亿跃进至十八万亿,甚或达到四十万亿,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民币的极速贬值、物价反跌回升、恶性通账再次抬头、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更加严峻。

“扩大内需”的目的是为了缓解供过于求的压力,而动用数十万亿的资金制造更为庞大的供给就不是“扩大内需”,而是“扩大供给”了。

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需求不足是相对于生产过剩,高速经济增长诱使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过度消费的同时也诱导了全球性的生产发展过剩。这是最现实的问题。以平抑投资规模与过剩的生产力为原则,提振市场消费能力,还健康的供求循环规律于市场是应对当前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基本途径。

任何企图悖逆潮流而发展、企图以表面的繁荣掩盖没落和腐朽的幻想都将为之支付更为惨重的代价。

中国当前的事情不是用多少钱去解决问题,而应该是用更加民主、民生、民意、民权的政策去解决钱的出入分配问题。

如果“扩大内需”仍然只是一个幌子,动用民众的钱是希望填满欲望的黑洞。国家的繁荣仍以大多数民众的穷困潦倒为代价。那么,我们将面对的不只是经济发展与否的问题,而将是国家生死存亡与否的问题了......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不仿都可以走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