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匡政:“音频毒品”是魔鬼邀请书吗?
“音频毒品”开始流行了,网络天天都在诞生这种新生事物。据说这种“毒品”起源意大利,今年2月传至韩国,很快扩散到中国。如此快的速度,再次表明我们进入了一个全球化时代。这是一种音频文件,英文名为I-Doser,也叫“听的MP3毒品”,据说能刺激脑电波中的α波长、β波长等,使人出现紧张、兴奋感或者幻觉。这种音频文件,最初被境外网站称为“药”,有镇定、兴奋、抗抑郁、止痛等作用外,据称还有毒品或壮阳效果。或为刺激,或因好奇,一时间,年轻人纷纷下载“音频毒品”试听,引来媒体热议。
声音能让人出现幻觉,今天当属常识。战国时,我们就有高山流水典故,说的就是此类故事,樵夫钟子期竟然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了巍巍高山和汤汤流水。子期死后,伯牙摔琴绝弦再不弹奏,只因世间再无知音能有这种幻觉。到三国,诸葛亮更厉害,身披鹤氅,头戴纶巾,焚香操琴一曲,愣让司马懿幻听出空城中有埋伏,凭空击退十五万精兵。至于国外,也有此类故事。一位匈牙利作曲家失恋后,写过一首名为《忧郁的星期天》的曲子,传说数百人听过此曲后自杀,这个曲子被称为“魔鬼邀请书”。至于拿音乐做治疗的,如今也不新鲜,只不过它们选的多是行云流水的自然之声。
这类“毒品”虽可能致人幻觉,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毒品,又不是淫声浪语,算是给法律出了一道难题。如何确定这类音频文件是否有成瘾性、是否危害人类健康,需要有专门的研究机构来测试、评估。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这类虚拟世界中的犯罪也会越来越多。今年3.15晚会爆出一些诈骗方法,就是发生在网络世界。法律过去只面对现实世界,如何快速应对虚拟世界中的新犯罪问题,已成为今天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一个大课题。因为我们不能总依靠并不合法的网络严打运动,来规范这个网络新世界中的秩序。
网络在为人类的精神和感受打开一个全新疆界,你即使把它比作外太空,我想也绝少有人反对。它就像太阳系的一颗新行星,小小视屏如一艘太空船,只要你愿意,能把你带到任何陌生地方。这里有虚拟的毒品,也有虚拟的性爱,有虚拟的社区,也有虚拟的战争,有虚拟的爱情,也有虚拟的死亡。越来越多的人在加入到这个虚拟国度,成为它的子民。在这里,你能摆脱现实的各种束缚,能隐藏身份或改变性别,能重写历史镌刻于我们体内的文明晶片。我们的精神、情感和感受事物的方式都在这个数字空间中,被慢慢地改变着,这或许是一种解放,也可能是一次变异。这种新的精神法则,不仅开始在人脑中植入了程序,甚至在改变人类在现实中的行为方式。
网络也是一面镜子,在这里我们更能体会到自己的限制,自己的黑暗和光明。随着寄居其中的族群越来越多,它即像一个能吞没现实的巨大黑洞,又像一个隐藏在我们头脑中的黑洞。它是一个巨大的展示场,也是一个改写人类经验的新领地。肉体虽然无法穿过那根数据线,但我们的精神却渴望实现穿越。
音频毒品的出现,不过提醒我们要更为真实地面对这个新世界,面对这里静悄悄发生着的各种革命。每一个网络公民,未来除了有现实自我外,可能还会有一个网络自我。然而,这个网络自我如何在虚拟世界中更好地生存,却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所有的改变不会在一夜之间完成,在这个虚拟国度中,终究会以自由而民主的方式诞生一些新的社会规范、风俗或禁忌。有了它们,网络会更好地成为人类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