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证监会习惯了晚上乃至凌晨发布重要新闻。今天的新闻则是“创业板的出炉”。十年磨一剑,终于羞羞答答地登台,不过还没开始“开唱”。现在估计好多企业正在排队、公关了,据说有100多家企业候着,据说深圳创新投08年投资58个项目的动力就在于创业板……
1.上市条件:两套标准
优质上市公司资源是各大证券交易所争相蚕食的,比如纽约证券交易所日前实施第五套标准,放宽了一些条件,就为了吸引极具潜力的中国企业。而创业板应该是本着为中小企业开拓新融资渠道的原则,于是上市条件则是两套标准:
在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人民币,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
套用这样的标准,估计符合基本条件的企业很多,那么在上市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证监会又凭借什么来给各个企业排队、让谁先IPO呢?
2.对VC的影响
说VC在经济危机情况下陷入困境的原因,除了资金来源不再好筹集之外,另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退出渠道问题。一般的退出渠道包括:IPO、管理层收购、卖出等,IPO当然是最理想的模式了。可当前中国IPO市场从去年9月就关起了大门,国外的IPO大门虽然没关,可要“流血上市”,于是VC们手里捂着很多的项目和公司,大大限制了手里的可流动资金。还或许一步小心,很多企业熬不过这轮经济危机。以往投资的钱可就打水漂了。
于是创业板对于VC们而言,从大方向看是利好的。可要细分到VC的不同类别:国内国外的、人民币美元的、大VC小VC的,可就难说咯。深圳创新投为什么有勇气在2008年投58个项目?创业板在深交所上市的,地理位置优越,而且关系牢固。再加上北京、上海与深圳正在争夺PE投资中心、创投中心之类的,或许很多关系因素会非常微妙的。
3.对创业者和创业企业的影响
中国显然还不是创业环境比较成熟的社会,原因之一则在于没有创业板。虽然我们知道更重要的原因或许还在于政策、创业环境、创业精神、培训等软性方面的,可是硬性的条件确实更加突出、也好做一些。比如各地纷纷开起的创业园区。
中国大力倡导创业型社会的建设是绝对值得鼓励和提倡的,毕竟经济发展30多年,有些条件已然成熟。只是鼓励大学生、农民工创业应该是辩证看待的。毕竟创业要健康,首要的就是有创业能力的人、有创业想法的人主动创业,这个主动性、能动性,很重要。
其实现在很多活得滋润的中小企业、创业者们对于上市是无所谓的,对他们而言,业务或许更重要,上市多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浪费钱啊……不过一个成熟的商业社会,需要上市公司的严谨化制度来对公司、对员工、对社会承担责任。比如说财务报表、比如说重大举措、比如说责任制度等。而创业板,或许更大的意义则在于,让创业者和创业企业们,树立现代企业的观念,从一开始就避免一些可能的问题。
另外,创业板所要解决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上市之后,作为上市公司的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中国证券市场的不成熟、金融体系的不健全,真的能够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机会吗?或者说,用金钱投票的人们,对于这波登陆创业板的中小企业,信任吗?但无论如何,奔着创业板上市的名义和目标,至少对于创业者、初创企业的正规化、现代化、商业化、职业化还是有好的效果的。
最后,今天所颁布的只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而已:一个是暂行办法,那会有正式的管理办法吗;二是,这只是政策性的文件,从书面到行动,到第一家或者第一批正式登陆创业板的上市公司,还需要多久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