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第三代》(一)


《共和国第三代》

            作者 

内 容 简 介

50年代的少先队,

60年代的红卫兵,   

70年代的知识青年,

80年代的中青年,

90年代的政治家,思想家,企业家和各行各业的技术骨干。

共和国的同龄人,实现中国跨世纪过渡的一代人,掌握中国未来命运的一代人。

——这就是新中国的第三代人。

本书以一个小学班集体成员的经历为线索,以激进主义与稳进主义两种思潮的矛盾为理论主干,叙述了新中国第三代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特别是他们的思想变迁过程。本书力图从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角度,描述出第三代人幼年时期形成的特殊心理结构;少年时期出现的“血统论思潮”和“造反派思潮”(这是盛行于中国社会的激进主义思潮在当时第三代人中的两大表现);中青年时期出现的激进主义与稳进主义两大思潮。本书并且预测了中国的末来,主张中国第三代人在正确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实现“殊途同归”,产生强大的精神凝聚力,担负起领导中国定向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此书献给培育我们成长的党和人民!

献给我的老师、同学和同龄人!

        献给中国未来的政治家、思想家和企业家!

祝贺与希望
——代  序
                           袁  木
再过十年,人类将迎来一个崭新的纪元,世界历史将进入一个更加光彩夺目的新起点。面对即将到来的世纪转折,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每个人,特别是我们的青年,都不能不思考这样的问题:在本世纪最后十年乃至下个世纪,我们将如何捕捉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经受新的考验,开拓新的未来!
在80年代,对于我们中国和中国人来说,尽管前进的道路仍然是很不平坦甚至是荆棘丛生的,但毕竟就总体来说成功多于失误,兴奋多于沮丧,骄傲多于遗憾。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确给中华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局面的确在中国人民包括青年的手中开创了出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创造出80年代的新局面,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开拓,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如果说,我们丝毫也不能低估中国人民在80年代取得的卓越成就,那么,在90年代,巩固和发展80年代的成就,在总结经验、纠正失误的基础上更好地前进,使拥有几亿人口的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跨入21世纪,这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其意义将更加伟大,其影响将更加深远。正因为这样,本世纪最后十年对中国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关键时期。
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现实的斗争,更是塑造未来的事业,是跨世纪的宏图大略。当代青年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是民族未来的希望,是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我相信,本世纪最后十年和新世纪的曙光,必将映照着我国青年奋进的征程。
青年又是社会中最敏感的一群。他们面对既丰富多彩又极其复杂的现实,展望既充满光明又变化万千的未来,不禁会经常发问:究竟如何认识世界历史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如何准确把握时代的主要特征和中国的基本国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改革开放,究竟如何界定它的目标模式和发展道路?具有悠悠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究竟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前进的轨迹?所有这些当今时代和跨世纪的课题,都亟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出科学的回答。用青年们自己的话来说,他们思想中的闪光点需要用科学理论的光环放大、凝聚。剖析,他们思想上的困惑需要由深思熟虑的理性力量来释疑。
据《跨世纪》丛书的同志们告诉我,中国青年特别是知识青年中的许多人,他们在思想上经历了一段剧烈的碰撞和自觉的反思之后,激发出了探索深层次理论问题的更大热情。这无疑是一件值得人们欣喜的好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批青年理论工作者,也就是《跨世纪》丛书的作者,决心大胆切入实际,不回避尖锐问题,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指针,从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领域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进行探索,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进一步结合进行探索。不论这种探索的成绩如何,也不论我们的社会、各界人士和青年将对这种探索的成果如何评价,但他们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感和理论勇气是值得称道和鼓励的。
因此,对于《跨世纪》丛书的出版,特别是对于丛书是由我国跨世纪一代中的许多有志者自己来主编和写作这一点,我仅表示由衷的祝贺!
恩格斯曾经说过,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 。那么,同以往的时代相比,当代中国的理论思维应该具有什么样不同的立足点?不同的特色?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三言两语的简单回答解决不了问题,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武断有害无益,不求甚解地追逐时髦辞汇是不负责任的和肤浅的,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广大理论工作者包括青年理论工作者深刻思索的问题。但是,不论怎么思索,恐怕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这就是我们进行理论思维,进而形成文字,写出文章,出版书籍,都应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人类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向理论思维提出的问题。这是在对《跨世纪》丛书出版表示祝贺的同时,我又不能不对丛书和丛书的作者们提出的一点希望。
当今世界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不仅没有证伪马克思主义,相反地更加证明了它是伟大的认识工具。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魅力在于:它一经与各国人民的实践相结合,就会产生巨大的创造伟力。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不断丰富和创新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基本理论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应该而且能够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一切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人们包括青年,应该有胆略有勇气准备回答对它的各种挑战,为它在与时代的结合中获得新的发展而付出艰苦的劳动。
中华民族对自己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目标的确定和执著不移,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来源于对本国国情的深刻认识。每当历史的发展面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任务的关键时刻,用什么样的历史观来分析和认识国情必然会被提到突出的地位。我们只有保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才能在艰苦的思考和探索中取得接近真理的共同认识。
我们的民族在呼唤理论,改革和建设的实践在呼唤理论。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对理论正确与否的检验,都绝对离不开社会实践。希望广大青年包括青年理论工作者满腔热忱地投入到实践中去,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部已经打开的教科书中,努力领会和掌握社会主义社会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这世纪之交即将到来的时刻,回顾20世纪人类创造的不朽文明,展望21世纪人类的崭新未来。希冀着中华民族的更加繁荣昌盛,不能不令人深感当代青年任重而道远。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设,启迪青年,塑造一代新人,是党、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也是青年一代自身的光荣使命。
开辟未来之路需要青年的勇气与锐气。丛书的作者们立志大胆创新,难免观点不成熟,不妥贴,不正确,相信他们会以同样的勇气修正错误,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跨上新的高度。
我们国家的命运如何?我国青年的命运如何?这两个问题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我们国家的命运,决定于青年的成熟程度,决定于他们能否担负起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
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老年扶持青年,青年接替老年,这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希望新叶能够胜过陈叶,后波能够高于前波。我坚信,这个希望是一定能够成为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