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时代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


 金融危机时代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

  2006年12月《南方周末》曾刊发了刘军宁先生的《中国,你需要一场文艺复兴!》一文,倡导“借助文艺的文化复兴与观念创新”,在网络舆论和思想界引发热烈讨论。

  有学者认为, 文化复兴被认为是21世纪中国国家身份和国际地位重建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加强中国国际动员能力的重要根基。具体到外交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把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当成了中国与国际社会交往的资本。

  也有有学者发出倡议认为,中国文化复兴的目标是推进世界文化的整合,引领世界的和谐发展。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应该体现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补,应该体现为不同文化的融会贯通和优点共享。中国文化复兴的过程,同时也是用欧美方法改进中国文化和用中国方法改进欧美文化的过程,因而也是世界文化优化整合的过程,是世界统一多元文化体系形成的过程。是真正消除东西方文化隔阂的最有效的伟大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在人类文化中处于优秀地位,进入二十一世纪初,出现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思潮。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为现代提供了丰厚而优秀的思想和文化资源。
但是,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文化进路却拒斥自身的文化资源,视传统为腐朽,以西化为价值取向,在异常的西化进路中,使中华民族失去了文化凝聚力,整个民族的素质急剧下降,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现代价值取向已经给中国带来人文及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在经济市场化以及文化的世俗化和商业化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原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政治哲学等文化形态所具有的社会价值整合功能开始面临挑战。因此,需要对原有的制度性文化进行必要的调整或转型。“不如此,中国崛起就缺乏足够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甚至整个社会也会出现严重的‘社会失范’。”

  经济发展为民族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很多,是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这不仅阻碍了经济发展,还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拉大。环境、资源问题凸显,社会矛盾突出,道德观念淡化,文化建设滞后,国际风险加大。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做什么人、建设什么国家,要什么社会和世界?离开文化,不可能正确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

  有专家评论重庆:从建国初到现在,重庆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成果只有一本书(罗广斌、杨益言的小说《红岩》)、一幅画(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一朵梅花(川剧《金子》中的扮演者沈铁梅两获梅花奖)。重庆还有什么?

  为什么在世界金融危机中重庆经济发展模式令世界侧目,但输出的、张扬的却是火锅文化、棒棒军文化和码头文化?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画艺术怎样复兴?重庆文化如何张扬和振兴?

链接:金融危机时代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

  实际上,近几年来我在重庆结识不少令人激动的画家、书法家、摄影家、思想家、禅学家、文学家等等,他们的作品让世界惊叹,但缺乏张扬,缺乏主流的宣传。

把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打造成为重庆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