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封极普通的信。泛黄的信封,没有任何图饰,平凡得几近寒碜。一张小小的4分面额的邮票,规规矩矩地缩在信封一角,便成了它翻山越岭、登堂人室的动力。
信封正面,工工整整地写上了这样几个字:“广东省人民政府叶选平省长收”。
1987年1 1月,一个阳光和煦的初冬。第六届全国运动会正在南国之都羊城举行,我作为重庆几家新闻单位的特派记者,来到这个盛开着鲜花洋溢着热情的城市。
由于六运会的记者名额有限,全四川仅分给l0个正式记者名额,我与来自成都、重庆以及其他省市的几十名记者只能作为“编外’’,住在离采访团大本营白云宾馆不远的另一家饭店。虽然同是好吃好住好待,受到贵客一般的礼遇,可是作为记者,急切期望的是采访到第一手新闻。而我们作为“编外”,没有进人赛场的证件,不能进入新闻中心,不能接近运动员,得不到比赛的有关背景材料,只与观众一样买票在看台上观看比赛;有些精彩的场次连票也买不上,只能在电视里看实况,这叫人怎么不心急如焚?
一些记者已准备打道回府,然而我们十多位四川记者却不甘心半途而废,大家议论着向广东省有关方面反映我们的困难。
有人建议给这次盛会的东道主广东省省长叶选平写信。众人同声支持。
说写就写,我起草,l0多位记者一一签名附议。一李姓记者说,要设法交给叶省长的秘书,我说:“找秘书太麻烦,干脆邮寄!"
“邮寄?叶省长能看到吗?!邮寄等于白写!”一位有经验的记者说。
“广东那么大一个省,够他忙的,顾得上我们一封信?除非咱们一起送去!”另一位年轻记者说。
“对,恐怕信还没有到叶省长手上便进了纸篓!”有人附和。
“不,试一试!"我固执地说, “广东不是改革的试点省么?紧密联系群众不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么?我们就走这条正常的渠道。”
信投进了天河体育场外那个普通的邮筒。一天过去了,没有动静;两天过去了,没有动静,然而我们固执地期待着。第四天,我们刚从赛场回到住地,便来了几位大会工作人员,送来了有关资料,并一再征求我们的意见。他们说,叶省长已在记者的信上作了批示,关照组委会尽可能为所有记者创造良好的采访条件……
这可真把我们感动了。一封极其普通的信,会受到广东省长如此高度的重视,于是,一切怨艾和不满化作烟云散去,一封平平常常的信,把我们和党,和政府,和政府的高级干部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党时时刻刻关注着人民,时刻倾听着群众的呼声,啊……
事情已经过去好多年了,可我每每忆及,总是感慨不已。人们常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的确,生活中的小事往往可以透析辉煌的真理。这便是那封平信给我留下的永恒的启示。
(原刊于《南方周末》)
平信
评论
4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