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一期的《中国老年》杂志,也就是2009年2月的上半月版上,银色风景线的闲庭漫笔栏目,刊登了我的文章《三十年改革喜与忧》,该文如下:
对于改革开放的回顾和总结,在众多的纪念活动、宣传报道、专题节目、影视广播和文学作品中,存在着五多五少的现象:简单回顾多、深刻反思少;就事论事多、全景观察少;浮光掠影多、睿智解析少;歌功颂德多、客观评论少;百姓感言多、宏篇巨制少。
经历了一个伟大的时代,理应有众多的大师和伟大的作品诞生,然而,很遗憾,不是我们大师级的人物和伟大的作品没有,而是太少了,大师的含金量和作品的大气势也都有些勉强,大师大作的数量和质量都与这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不相适应。
原因是什么呢?应该有很多,我想到了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三十年里,人们在思想观念、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软件方面的变化,远没有像衣食住行这些硬件的变化来得那么大。比如对官员的推崇观,变化就不大。各行各业的名家名流、人才人物,似乎最大的奖赏就是在其功成名就之后,给个一官半职奖励一下;各大媒体对有官有职的人的生死报道的热衷也远远强于没有一官半职的布衣草民等。在这种浓厚的官本位氛围中,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为政是从;而政途的起点,则是公务员的大门,因此出现了一个公务员的岗位,会有几百、几千甚至几万个人去竞争的场面。大家可以想一想:一个国家如果人人都想去做管理者,却轻视社会最需要的能工巧匠、专家学者和文化艺术大师的话,是喜还是忧呢?站在各个国家辉煌文明顶端的,是各类大师还是各级官员呢?
我对这三十年里的忧虑,还有我们的教育现状。我们的学生考试很有能耐,对学校的牌子也很感兴趣,却对学术本身和专业本身缺乏热情,甚至出现了学生用极左的政治标准来评价老师的教学水平的现象。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我们的学生有的在政治上显得幼稚和盲目,有的把出国当成了人生的理想和追求,有的过度的厌学和极度的自私,这样的教育成果,会给国家带来多少有益的效果和积极的影响呢?
在回顾和总结这段历程的时候,歌颂当然是必要的,它可以让人们更自信和自豪,但是,仅有乐观是不够的,我们在这三十年时间里,不止有经验也有教训。我希望我们国家在下一个三十年里,能走得更好!
海涌观察:三十年改革喜与忧!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