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爱国主义变成闹剧


不要把爱国主义变成闹剧

 鲁汉

在我国,很多人都喜欢为自己披上爱国主义的外衣,把自己标榜为“爱国人士”。体育赛场上的爱国之风就不必多说了,甚至连一些在海外失业后回到国内抢饭碗的人,都要为自己贴上一个“爱国”的标签:我是谢绝了国外的高薪,回来为祖国效力!在网上,爱国主义更是泛滥成了狗皮膏药,连骂街都可以标以“爱国”了。

这不,最近一段时间里佳士得拍卖行在法国拍卖圆明园兽首,又让一些人祭出了爱国主义的大旗,非要把原先圆明园里的这两个水龙头忽悠成国宝级的文物。让众多媒体和百姓都找不到北了。

在“圆明园水龙头”事件中,先是有“爱国”的律师扬言要通过法律途径中止拍卖,起诉状写得铿锵有理,但起诉中关键的委托人却没找着。等好歹地拉到了一个委托人,人家却用了自己的律师。状告佳士得的官司倒是打了,但是,却轻易被法院驳回。而那些信誓旦旦从国内跑到法国去要打官司的律师们,却连法庭的门都没有进去。但这也没有耽误他们继续给自己的脸上贴上爱国的狗屁膏药。

律师们没有阻挡住佳士得的拍卖,于是又冒出来了一位“我以我血溅轩辕”的爱国义士。本周伊始,一个号称是“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会”的组织,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称,“该基金收藏顾问蔡铭超通过电话委托的方式参与了圆明园兔首、鼠首在法国巴黎的拍卖,并成为最后的竞拍者。”而这位虚拟竞拍者蔡铭超更是在新闻发布会上大秀一把爱国心:“当时我想,每一位中国人在那个时刻都会站出来的,只不过是给了我这个机会,我也只是尽了自己的责任。但我要强调的是,这个款不能付。”

于是,有媒体和网民为蔡铭超大唱爱国主义赞歌,把这个涮了佳士得拍卖行的老蔡捧得大红大紫,而将中国人的“诚信”统统扔到了太平洋里。在他们看来,爱国主义似乎就不用讲诚信。而“理由”似乎也很充足:两个水龙头原本就是我国圆明园的东西,是英法联军在鸦片战争中掠夺走的,跟强盗们没有什么“诚信”好讲!

但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圆明园水龙头今天的拍卖,和100多年前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暴行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有人说,圆明园的水龙头,对中国人来说,已经超越了一件艺术品,而是鸦片战争“在中国人心头刻下的屈辱的烙印。”但是,如果英国和法国把当年在鸦片战争中从中国掠夺过去的文物都还给中国,我们“屈辱的烙印”就能抹平吗?不能,永远不能!但是,我们不能总沉浸在过去的历史追忆中,历史毕竟已经过去。老实说,在卢浮宫内看到法国人从世界各地掠夺过去的文物,我也幻想着祖国的强大。如果我们强大到能像美国人把航空母舰开到霍尔木兹海峡攻打萨达姆那样,把中国的航空母舰开到马赛港外,估计连打都不用打,法国人就会乖乖把属于中国的文物给咱们送回来。但是,能行吗?

对于蔡铭超拍卖圆明园水龙头一事,国家文物局的负责人明确表示:“这完全是个人行为。”可见,蔡铭超毁约,也根本不代表国家的意志,那么他的行为又怎么会是“爱国”的呢?

从网上我们可以查到的关于蔡铭超和他的所谓的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介绍来看,最值得他们炫耀的莫过于几年前蔡铭超曾以1.2亿元的价格在苏富比拍卖会上拍得明永乐年间的一尊释迦牟尼坐像,但据知情人士透露,在那次拍卖后蔡铭超也以暂时没有这么多钱为由而不付款,拍卖公司是在追了一年多后,才讨得拍卖款项的。联想到蔡铭超本身就是以倒腾古董为生的商人,所以,他在拍卖市场内做拼缝生意是极有可能的。

由此可见,蔡铭超在拍卖拍得后不付款项并非初犯,而是有前科的。而从这次佳士得拍卖过程中蔡铭超的表现来看,也是相当异常的:在拍卖现场不现身,通过电话指挥拍卖,表现出了一丝神秘的色彩。拍卖后也不是立即作声,而是在五天之后才开发布会公布:是我拍得的,但同时又表示:“这个款不能付。”拍得了又不付款,这无论如何不是一件什么好事情,但蔡铭超却非要公开宣扬出来,这是有悖常理的。

只能说这是一场打着爱国主义旗号的闹剧。该收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