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相应的概论
一、相应的内涵
相应是相与应的合称,相有实相与名相之分。实相是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泛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法、本然之理法,一如、实性、真性、涅槃、无为、无相等,为实相之异名。与之对应的一切世俗名称皆为假相,或称名相。名相为名与相合称,名为事物之名称,诠显事务之本来,相指事物之现状,是称名相。一切事物皆有名有相,耳可闻者为名,眼可见者为相,然此名与相皆是虚假而立,皆系方便而施设,凡夫分别以虚假之名相升起种种妄想执着、计执名相、随相逐流、随心流散、随文作解、随眼着色、随耳着音、随舌着味、随意着法、功高我慢、求名显达、纷争无休、分别执着、无有期至。
应是对应的意思,也作“相应”解。
二、相应五法
相应有五个层次,俗称五法。五法又称五事,五法分别是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法、无为法。
(一)、十一种色法 ,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处所摄色。(显扬圣教论卷一,于色法另列地、水、火、风四种,成为十五种色法。)
(二)、八种心法,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八识。
(三)、五十一种心所有法,作意、触、受、想、思、欲、胜解、念、定、慧、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贪、嗔、痴、慢、疑、恶见、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无惭、无愧、掉举、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悔、眠(睡)、寻、伺。(①瑜伽师地论卷一,于前记之五十一种心所有法外,另列邪欲、邪胜解等二种,成为五十三种心所有法;②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将心所有法中之恶见别为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等五种,成为五十五种心所有法。)
(四)、二十四种 心不相应行法,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无想事)、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数、和合性、不和合性。(①大乘五蕴论于不相应行法唯举十四种,即于上记之二十四种法中,列举‘得’至‘流转’等十四项;②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则删除不和合性而成为二十三种不相应行法。)
(五)、六种无为法,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灭(不动)、想受灭、真如等无为法。(瑜伽师地论卷三,另列善不善法无为、无记法无为等,成为八种无为法。又于小乘说一切有部,依法相生起之次第,分诸法为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无为等,大乘唯识家则依唯识转变之次第而分。)
以上五大类称为五位;与百法应并举,即称五位百法。
三、色法和心法的相应关系
色法和心法共有六根、六识、六尘十八界之分。
(一)、六识和六尘是对应关系:
1、眼识对应色尘;
2、耳识对应声尘;
3、鼻识对应香尘;
4、舌识对应味尘;
5、身识对应触尘;
6、意识对应法尘。
(二)、八识依缘而生起:
1、眼识有九缘:
(1)空缘: 空即空间,眼识取境,须保持距离,否则不能取境,此谓空缘。
(2)明缘: 明即光明,眼识取境,须要光明,否则不能取境,此谓明缘。
(3)根缘: 眼识依於眼根而生起,谓之根缘。
(4)境缘: 眼根触对色境,生起眼识,境为识之所缘缘,此谓境缘。
(5)作意缘: 作意即是注意,若不注意,则视而不见,此谓作意缘。
(6)种子缘: 阿赖耶识含藏的眼识种子,为生起眼识的亲因缘,此谓种子缘。
(7)分别依缘: 分别指第六识,眼识生起,依第六识分别外境,此谓分别依缘。
(8)染净依缘: 染净指第七识,此识是意识之根,亦影响前五识,此谓染净依。
(9) 根本依缘: 根本指第八识,第八识为诸识根本,此谓根本依。
以上九种缘,为生起眼识缺一不可的条件。但是这和四缘之说是否抵触呢? 事实上并不抵触,原来以上九缘,种子缘就是四缘中的亲因缘(因缘),境缘就是四缘中的所缘缘,而其馀的七种缘,全是增上缘。九缘之中,还少了一个等无间缘,但等无间缘、是在心识连续生起的时候才有的,此处的九缘生识,是在生识的横切面(不包括时间因素)来看,所以不把等无间缘列入。如心识连续生起,加上等无间缘,就成十缘了。
眼识生起要具备九缘,那麽耳、鼻、舌、身诸识呢? 是否也需要九种缘呢? 不需要,八种识的生起,所需的缘各不相同,兹列表如下,以资分别:
2、耳识: 耳识生起,须具八种缘,即在九缘中减去明缘。因耳识缘声境,耳朵听声音不需要光明,黑暗中也可以听,所以只须八缘。
3 、鼻识: 鼻识缘香境,是 “合中取境” ,不需要光明和距离,所以在九缘减去空、明二缘,只须要七缘。
4、 舌识: 舌识缘味境,这也是 “合中取境” ,根 (舌) 境 (饮食) 接触才能生识、所以也不需要光明和空间,只须要七缘。
5、身识: 身识缘触境,必须接触才有感觉,这也是 “合中取境” ,也不需要光明和空间,只须要七缘。
6、意识: 意识取境,要具五缘,即根缘 (第六识以第七识为根,亦以第七识为染净依) 、境缘、作意缘、根本依缘,和种子依缘。即九缘中减去空、明、根、分别依四缘。
7、 末那识: 末那取境,只须四缘,即根缘 (末那识依阿赖耶识为根缘,复以阿赖耶识为根本依缘)、境缘 (末耶缘第八阿赖耶识) 、作意缘、种子依缘。
8、 阿赖耶识: 赖耶取境,也要四缘,即根缘 (赖耶识依末那识为根) 、境缘 (其境为根身、器界、种子) 、作意缘、种子依缘。
附图:
│眼识----九缘----空、明、根、境、作意、种子依、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缘。
│耳识----八缘----空、根、境、作意、种子依、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缘。
│鼻识----七缘---│
八识具缘│舌识----七缘---│---- 各具根、境、作意、种子依、染净依、根本依缘。
│身识----七缘---│
│意识----五缘----根缘、境缘、作意缘、根本依缘、种子依缘。
│末那识----四缘----根缘、境缘、作意缘、种子依缘。
│阿赖耶识----四缘----根缘、境缘、作意缘、种子依缘。
三、因果依缘而相应
万法依唯识而生起,唯识立六因、依四缘、得五果。六因是能作因、俱有因、相应因、同类因、遍行因和异熟因。四缘是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五果是异熟果、等流果、土用果、增上果、离系果。
附图:
│1、能作因
│2、俱有因
六因——│3、相应因
│4、同类因
│5、遍行因
│6、异熟因
│1、因缘
四缘——│2、等无间缘
│3、所缘缘
│4、增上缘
│1、异熟果
│2、等流果
五果——│3、士用果
│4、增上果
│5、离系果
注解:
六因:
1、能作因:梵语ka^ran!ahetu。又作所作因、无障因、随造因。乃小乘所立诸法生起的六因之一。一法生起时,除其自体外,余一切法不障碍其生故,即以一切法为能作因之体。然余因对果具有能作之因,故为能作因,然余因各有别名,故独以此名总称之。俱舍论卷六即谓,一切有为法,除其自体之外,其余一切法均为其能作因。能作因有不障碍、有所办二义;前者属无力之能作因,后者属有力之能作因。即此能作因于法生起之时,不惟无障,亦能加力而成办之。[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一、俱舍论卷七](参阅‘六因’1256)
2、俱有因:梵语sahabhu^hetu。六因之一。又作共有因、共生因。同时存在之法,相互为因,称为俱有因。如地、水、火、风等四大,必四大相依而生,彼为我之因,我为彼之因,恰如三叉之相依而立,故称俱有因。四大之中,一大为因,则其他三大为果;其他三大为因,则此一大为果。盖以相互为因,亦必相互为果之故。俱有因又可分为互为果俱有因、同一果俱有因之别。如以三杖相倚,一杖为其他二杖之因,同时其他二杖亦必为此杖之因;此三杖相互为果之理亦然,称为互为果俱有因。又如三杖鼎足相倚,以支持一物;即由二物以上相互资助,以产生同一结果,譬如由多柱而支持一屋,称为同一果俱有因。[俱舍论卷六、大毗婆沙论卷十六、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十五、入阿毗达磨论卷下](参阅‘六因’1256)
3、相应因:梵语samprayukta-hetu。谓相应而互为存立之因。小乘家将一切万法能生之原因分为六种(六因),相应因即其第四。心王与心所互为相应,以心王为因而起心所,又以心所为因而起心王,故彼此相应,称为相应因。据俱舍论卷六所载,心王、心所必具足所依、所缘、行相、同时、同事等五义相同,更互为因,故称为相应因。又据同书卷六(大二九·三二下):‘相应因体,即俱有因。如是二因,义何差别?由互为果义,立俱有因。如商侣相依,共游险道。由五平等共相应义,立相应因。即如商侣,同受同作食等事业,其中阙一,皆不相应,是故极成互为因义。’可知相应因之体即是俱有因(六因中之第二),然相应因唯局限于心、心所,俱有因则广通诸有为法;相应因必定为俱有因,而俱有因未必即是相应因,故须于俱有因之外,别立此相应因。可谓俱有因系就互为果之义而成立,相应因系就互为因之义而成立。[发智论卷一、杂阿毗昙心论卷二、顺正理论卷十六、大智度论卷三十二]
4、同类因:梵语sabha^ga-hetu。又作自分因、自种因。旧译作习因。乃六因之一。指过去及现在一切有为法,以同类相似之法为因,而引致等流果者。如以前念之善心为因,而后念之善心又起善业;以前念之恶心为因,而后念之恶心又起恶业,如是以各自同类之法为同类法之因。又俱舍论卷六(大二九·三一上):‘同类因者,谓相似法与相似法为同类因,谓善五蕴与善五蕴展转相望为同类因,染污与染污,无记与无记;五蕴相望,应知亦尔。’若未来法,则未起作用,无引果之义,故不成为因。此外,于见、修、无学之三道,钝根之道为钝及利根之道之因,利根之道为利根之道之因,此即以‘等’与‘胜’之法为同类因。[大毗婆沙论卷十七、卷十八、顺正理论卷十五、俱舍论光记卷六]
5、遍行因:梵语sarvatraga-hetu。谓遍行之惑为染法之通因。又作一切遍因。六因之一。即已生之遍行随眠为后生之自部染法及余部染法之通因。(参阅‘六因’1256 )
6、异熟因:梵语vipa^ka-hetu。指善、恶二种能招感苦、乐二果报之业因。即异熟之因。又作报因。六因之一。即招感异熟无记果之善恶有漏法。依俱舍论卷六载,仅诸不善及善之有漏法为异熟因。而‘无记’由于其力薄劣,如朽败之种子,故不招感异熟;又无漏法由于无爱润作用,故亦不招感异熟,如真实之种子,无水之润沃,故不生。除此之外,其余之法具有善与不善,故能招感异熟,如真实之种子,由水之润沃而能生。 盖小乘俱舍等不承认有无记因、无记果,故仅以不善及有漏善为‘亲因缘’而招感当来之果。于大乘唯识宗,认为异熟果含有无记之亲因,即以善恶之业种子于未来世招感苦乐之果,唯识宗视此‘因’为‘同类因’而非异熟因。但由善恶之种子所生起善恶之现行为‘疏因缘’,复以之令生起无记之种子,故对无记之现行而言,即是异熟因,而与‘业种子’、‘异熟习气’、‘有支习气’等为同义之语。[大毗婆沙论卷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一、俱舍论卷二、成唯识论卷二、俱舍论光记卷二、卷六](参阅‘六因’1256、‘有支习气’2429、‘业种子’5503)
四缘:
小乘说四缘:
1、因缘,即产生自果之直接内在原因,例如由种子而生芽,种子即是芽之因缘。其‘因缘’一词,‘因’亦作‘缘’解。于佛教因缘论中,通常将引生结果之主要条件称为‘因’,次要条件称为‘缘’。于此,则强调‘因’亦为众多条件之一,故称‘因缘’,非寻常所谓‘因与缘’之义。又此缘可适用于精神与物质等一切现象。
2、等无间缘,又称次第缘,即心、心所之相续中,由前一刹那让路而开引后一刹那生起之原因。亦即心、心所于‘过去’之前一刹那灭谢,复给予‘现在’之后一刹那生起之力用。所谓‘等’,谓‘前念’既灭,‘后念’继生,二念之体用同等,反之,若前一刹那为善心聚,后一刹那为恶心聚,则其前后刹那之相望则相异而非同等;所谓‘无间’,谓前后二念之间,念念生灭,刹那不停,而无有间隔。此缘仅适用于精神现象,为认识活动得以发生之条件。
3、所缘缘,略称缘缘,指心、心所所攀缘之一切对象,亦即一切外在事物对内心所产生之间接、直接之缘。例如眼识必以一切色为所缘缘,耳识必以一切声为所缘缘,乃至意识必以过、现、未等一切法为所缘缘。
4、增上缘,指上述三缘以外一切有助于或无碍于现象发生之原因条件。 佛教将一切万法分为心法、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法(其性非色非心,而与心不相应的有为法)、色法、无为法等五大类,称为‘五位’。若就五位之生起与四缘之关系而言,心法及心所有法(精神现象)之生起,须具备四缘全部;心不相应行法(小乘分之为十四种)中之‘无想定’与‘灭尽定’之生起,仅须因缘、等无间缘、增上缘,而无所缘缘,此因无想与灭尽二定既属于无心定,已无心识作用可言,而所缘缘则须以心识为产生作用之相应条件,故此二定之生起不具所缘缘;心不相应行法其余之十二法与色法(一切物质现象)之生起,皆仅须因缘与增上缘,此因色法与其余十二种心不相应行法既无心识作用,故无所缘缘,其生起之前后两相亦非同等,且无固定之相续次序,故无等无间缘;无为法乃无有生灭变化之诸法真实体性,自然无生起之原因条件可言,故在四缘的范围之外。 又若以时间、空间而言,等无间缘属于时间之因素,所缘缘属于空间之因素,因缘及增上缘则通于时空二者。又小乘既于四缘之外另立六因之说,则四缘与六因之关系后世亦异说纷纭。如俱舍论宝疏(法宝撰)卷七力主六因与四缘互摄之说,即如上记所言能作因包含等无间、所缘、增上等三缘,俱有因等其余五因通摄因缘。另如俱舍论光记(普光述)卷七则认为四缘赅摄之范围较宽,六因较狭,故四缘能含摄六因,六因不能含摄四缘。即俱有因等五因与因缘固可互相通摄,然能作因唯通于增上缘,而未能含摄等无间、所缘二缘。
大乘说四缘:
1、因缘,指一切有为法中能亲生自果者,如麦种生麦,稻种生稻。此因缘之体性有二:1.种子,指第八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善、染、无记等一切法;此种子于异时能引生自类之种子(称为种生种),于同时能生起自类之现行(称为种生现)。2.现行,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等七转识之现行能熏成本识(即第八识)中之自类种子(称为现熏种)。(因缘有十二种,详见备注)
2、等无间缘,谓心、心所之生起系由前念引生后念,念念相续,无有间隔,此说与小乘大致相同,惟唯识宗主张八识之体各自有别,故各自产生前后无间之相续关系;小乘则认为异识之间亦可互相形成等同无间之相续关系。(详见备注)
3、所缘缘,凡心、心所之对象成为原因,而令心、心所产生结果之时,心、心所之对象即称为所缘缘。唯识宗特分为亲所缘缘、疏所缘缘两种。如成唯识论卷七所说(大三一·四○下):‘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内所虑托,应知彼是亲所缘缘;若与能缘体虽相离,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应知彼是疏所缘缘。’此乃小乘未谈及之深义。(详见备注)
4、增上缘,亦如小乘所说,指上记三缘以外的一切法生起之原因条件。惟此缘范围甚为宽广,如小乘所说之六因,悉得摄入此中。 若就诸法之生起与四缘之关系而言,大乘认为色法与诸种子之生起,仅须依因缘与增上缘,此因色法与种子皆非缘虑之法,故无所缘缘;又以多类俱转而无前后齐等之故,而无等无间缘。心法、心所法则与小乘看法相同,须具备全部四缘而后生起。[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一、瑜伽师地论卷五、卷三十六、显扬圣教论卷十八、顺正理论卷十八、显宗论卷十、成唯识论了义灯卷六本、大乘义章卷三](参阅‘六因’1256、‘缘’6123)(详见备注)
五果:
1、异熟果:梵语vipa^ka-phala。指由‘异熟因’所招感之果报。又作报果。五果之一。俱舍宗以五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七心界(即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无间灭之意根)等之‘无覆无记性’为异熟果。然在大乘唯识,一切有情总报之果体(即第八识),称为真异熟;从真异熟所生之前六识别报,称为异熟生。真异熟与异熟生合称为异熟果;而第七识并非异熟之种子所引生,故非异熟果。由此知异熟果即指第八识,以此识能含藏一切诸法种子而成熟诸根识之果。如眼等诸根,由过去世所作善、恶之因,招感今世苦、乐之果;今世所作善、恶之因,亦招感当来世苦、乐之果,故称异熟果。[大毗婆沙论卷十九、俱舍论卷二、卷六、成唯识论卷二、卷八、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卷二末、卷八本](参阅‘五种果’1180)
2、等流果:梵语nis!yandaphala。又作依果、习果。为五果之一。即从等同之因所流出之果。从善因生善果,从恶因生恶果,从无记因生无记果;例如从前念之不善心生后念之不善心或不善业。盖等流一词,即指等同流类之意;以因与果之性质同类,故称等流。据俱舍论卷六载,等流果系自‘六因’中之同类因、遍行因而来。[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三、俱舍论卷十七、杂阿毗昙心论卷三、入阿毗达磨论卷下、成唯识论卷八、大乘义章卷三本](参阅‘五果’1112)
3、士用果:梵语purus!aka^ra-phala。又作士夫果、功用果。系五果之一。谓由士夫之作用所得之果。‘士’谓‘士夫’,指人,‘用’谓‘作用’,指造作,此谓人使用工具所造作之各类事情,实指‘俱有因、同类因’所引起之果,因其力强,故称为士用果。 又成唯识论卷八(大三一·四二中):‘士用,谓诸作者假诸作具所办事业。’成唯识论述记卷八本依此而谓其义有二,即:(一)就人而言,此力用乃依有情而生;如农夫之于米麦,商贾之于理财,皆依彼士夫之力而成诸事业。(二)就法而言,诸法之生乃因诸作具而有;如农夫因稼而成熟,商贾因货而获利,作者假诸作具而成就之事业,其果广通一切有为法。 又俱舍论卷六所谓由‘俱有因、相应因’之作用所得之果,亦相当于今所说之士用果。[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一、顺正理论卷十八、杂阿毗昙心论卷三、瑜伽师地论卷五]
4、增上果:梵语adhipati-phala。系五果之一。即依‘能作因’的增上力所生之果。由于系许多‘因’法活动之结果,故亦称共果。于诸种情况下,增上果为所缘缘、等无间缘及增上缘之果,以此三缘皆属于能作因之故。如依增上缘之眼根得生眼识,此眼识即属增上果。又所谓能作因,指对结果无直接关系的其余诸因之总称。俱舍论卷六(大二九·三五上):‘即由无障得增上名,或能作因亦有胜力,如十处界于五识身,诸有情业于器世界,耳等对于眼识生等,亦有展转增上生力,闻已便生欣见欲故。’ 据上记俱舍论所说,能作因唯住于无障,若给予胜力,所得之果即为增上果。又能作因与增上果其体之宽狭有异。以能作因住于无障,得广摄有为、无为一切法,故其体宽。增上果属因果法,仅含摄有为法,故其体狭。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一(大二七·一○七中):‘能作因多,增上果少,以能作因摄一切有为、无为法,增上果唯摄有为法故。’[瑜伽师地论卷五、杂阿毗昙心论卷三、入阿毗达磨论卷下、成唯识论卷八]
5、离系果: 梵语visam!yoga-phala。又作解脱果。五果之一。由慧之简择力而断诸烦恼,远离有漏法之系缚,证得择灭无为之涅槃果位,称为离系果。俱舍论卷六(大二九·三五中):‘由慧尽法,名离系果;灭故名尽,择故名慧,
即说择灭名离系果。’[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一、入阿毗达磨论卷下、顺正理论卷十八]
第二节 企业发展依因果相应而取舍
一、色法心法因果模式图
(一)、一因多果模式图
果B |
果C |
果D |
果I |
因A |
果E |
果H |
果G |
果F |
因A代表种子念头、想法、或生产要素(资本、技术、人才、各类资源、核心竞争力、品牌等);
果B至果I代表由念头、想法或生产要素所产生出来的各种运作模式、各种管理模式、各种营销模式等各种发展模式。
因地和果地之间,依缘而立,即因地和果地之间有时空通道,而有三种成本。第一,因地成本;第二,果地成本;第三,因地和果地之间依缘时空通道成本。
举个例子:因A代表你有一千万元的资本,你可选择投资的项目太多了,也就是说,你既可以投资果B,也可以投资果C至果I,但如何选择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了,有这么几种情况:
1)、有的人什么都想要,这里投资一百万元,那里投资二百万元,一千万元的资本分成几项投资,他们心态是东方不亮西方亮,多元化有助防范行业风险。
2)、有的人在寻找一种高新增长的项目,自己不熟就招聘项目经理人管理,去寻找蓝色的天空,蓝色的市场。
3)、有的人用于扩大再生产,提升原来自己熟悉的行业,把自己本行的产业进行优化,提高核心竞争力。
4)、有的人把一千万元投资股市,整天心情随股市跌宕起伏。
5)、有的人把一千万元放在银行准备养老,随着通货膨胀越来越贬值。
到底哪种投资高明呢?回答的:因人而异。
我所介绍的一因多果的投资模式,答案与上述一模一样:因人而异。
但选择的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我的选择投资的模式是向内求、向心求、向真实智慧求模式……
(二)、一果多因模式图
因B |
因C |
因D |
因I |
果A |
因E |
因H |
因G |
因F |
果A代表一种战略模式、营销模式、生产模式、发展模式、创新模式等,还代表一种想法、目标、方案、设计、效果等。
因B至因I代表实现果A模式所必备的条件和要素。
果地和因地之间,亦是依缘而立,即果地和因地之间同样存在时空通道,也有三种成本。第一,果地成本;第二,因地成本;第三,果地和因地之间时空通道成本。
举个例子:你把想投资一千万元的项目锁定后,对其运营模式进行制度化设计,设计方案果A出来后要进行论证,论证的要素必须从因地找,比如开个茶叶店:
1、果A: 品牌茶叶店
2、因B: 选点
3、因C: 选装修
4、因D: 选茶艺师
5、因E: 选茶品种
6、因F: 选职员
7、因G: 选供茶商 等等
我介绍的这种开店模式与普通人开店模式表面上没有区别,但本质上有根本不同,我的选择因地状况,严格依止唯识六因原理而取舍。
比如:
1、因C: 选装修,装成能体现大道精神、东方文明的茶禅一味,茶易一体的求道文化,让顾客有大道摄受力,让来宾有求道亲和力。
2、因D: 选茶艺师,而不是选普通的小姑娘,我选内在和谐、清纯无染的应道的真求道者。授顾客以茶道,引‘上帝 ’证佛道、微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以相应因去换取相应大道之心,生意做成了,也感染了‘上帝 ’。
3、因E: 选茶品种,按异熟因原理严格把握质量观,顾客与我一体,每每进茶,必先集体品尝,我们放心,‘上帝 ’满意。
4、因F: 选职员,能作因与相应因并用,不仅考察她的技能,还考察她的心灵,是否与大道之纯精神相应。
这里讲个小故事:北京马连道有一家福建亲戚开的茶叶店,请了三个小姑娘,一个茶艺了得,能演示各种茶艺,很多人佩服;一个口才了得,能把茶的品种、季节、性价比、味道一口气表达清楚,很多顾客很满意;一个姑娘既不会茶艺口才也不行,但心地特别的善良,每次都把没用的茶末单独放在门前送人;结果我的亲戚最后决定留下这位心地善良的小姑娘。
5、 因G: 选供茶商,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异熟因四因共用,来选择供茶商,有几个先决条件:1、供茶商是有良知的人,2、供茶商是重情义的人,3、供茶商是重品牌信誉的人,4、供应商最好是重因果的人。
点点滴滴,六因妙用、不一一举、道法无形、尽在解行。
二、色法心法因果取舍图
(一)、一因多果取舍图
果B:B1、B2、B3 |
果C:C1、C2、C3 |
果D:D1、D2、的D3 |
果I: I1、 I2、 I3 |
因A |
果E:E1、E2、E3 |
果H:H1、H2、H3 |
果G:G1、G2、G3 |
果F:F1、F2、F3 |
一因多果,一种因是否成熟,先往内求,探讨种子的成熟性,也就是说,这种种子现形的时候外缘状况,这种内求的种子可能有很多种情况,你选定任何一种种子,不仅要考虑到你对种子的认识程度、理解程度、熏习程度,还要考虑到这种种子现形的各种因缘是否俱足。如上图所示,你选择因A所对应的各种结果、各种要素或各种模式都有可能很多,但是你不可能全部选择,所以,用一种价值取向来做选择是十分关键的。普通人的价值取向是拼命的往外追求,我所介绍的价值取向是往内追求,往内取舍,上面是因地种子现形的普通示意图,所以从因地做取舍是大智根器。
举个例子说明:
1、因A代表一千万元资本,想开个茶叶店。
2、果B至果I代表开店的各种要素。
3、果B要素中有很多中性价比的选择情况,你在因地A是如何拿出来的,
这就需建立即因即果的管理模式,也就是要参透共因原理,即同类因、遍行因、异熟因具体应用。
4、在取舍果B各要素B1、B2、B3中关键在依六因心法和色法并用。
(二)、一果多因取舍图
因B:B1、B2、B3 |
因C:C1、C2、C3 |
因D:D1、D2、的D3 |
因I: I1 、I2、 I3 |
果A |
因E:E1、E2、E3 |
因H:H1、H2、H3 |
因G:G1、G2、G3 |
因F:F1、F2、F3 |
我这里要介绍的是依五果而向内求,跟普通人创业途径有着本质的不同,俗人认钱不认果,我的观点是任何一种模式必须依五果而设定,依善恶而取舍,先把你要做的事,所设定的模式以五果来评定,然后决定怎么做,从制度上下苦功,从评价体系上扬善止恶、从因地上把握果地,所以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细化的部分如何与制度相应,与五果相应,显得特别难,我希望全社会建立起功能完善的、制度明晰的、监督有力的、运作高效的、依五果而设定的果地体系……
果地体系设计模式的要点:
1)、 依五果而取相
2)、 依实相而定因
3)、 以因地而取舍
4)、 以取舍而验果
5)、 以相应而取果
(三)、一因多缘取舍图
果B:B1、B2、B3 缘Bˊ:B1ˊ、B2ˊ、B3ˊ |
果C:C1、C2、C3 缘Cˊ:C1ˊ、C2ˊ、C3ˊ |
果D:D1、D2、的D3 缘Dˊ:D1ˊ、D2ˊ、D3ˊ |
果I: I1、 I2、 I3 缘Iˊ: I1ˊ、 I2ˊ、 I3ˊ |
因A |
果E:E1、E2、E3 缘Eˊ:E1ˊ、E2ˊ、E3ˊ |
果H:H1、H2、H3 缘Hˊ:H1ˊ、H2ˊ、H3ˊ |
果G:G1、G2、G3 缘Gˊ:G1ˊ、G2ˊ、G3ˊ |
果F:F1、F2、F3 缘Fˊ:F1ˊ、F2ˊ、F3ˊ |
(四)、一果多缘取舍图
因B:B1、B2、B3 缘Bˊ:B1ˊ、B2ˊ、B3ˊ |
因C:C1、C2、C3 缘Cˊ:C1ˊ、C2ˊ、C3ˊ |
因D:D1、D2、的D3 缘Dˊ:D1ˊ、D2ˊ、D3ˊ |
因I: I1、 I2、 I3 缘Iˊ: I1ˊ、 I2ˊ、 I3ˊ |
果A |
因E:E1、E2、E3 缘Eˊ:E1ˊ、E2ˊ、E3ˊ |
因H:H1、H2、H3 缘Hˊ:H1ˊ、H2ˊ、H3ˊ |
因G:G1、G2、G3 缘Gˊ:G1ˊ、G2ˊ、G3ˊ |
因F:F1、F2、F3 缘Fˊ:F1ˊ、F2ˊ、F3ˊ |
无论是一因多果、还是一果多因、因果之间必定存在一个时空通道,我们称之为缘,缘表面上看是外部的条件,实际上也是无量劫以来阿赖耶识的似现量熏习种子所现形的结果,所以对俗人来说,创业最难的是把握住外缘和内因。现在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在外缘的把握上,很多企业家显得苍白无力,把握外缘有两种方式:
1)、俗人一般以时空通道,选择外缘的条件,计算外缘的成本,胜负还是难料……
2)、智者向内追查种子十二因缘现形状况,明察四缘法宝,因摄果摄、因缘果报细细洞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第三节 企业家依大道相应而取舍
一 企业家的身心依大道相应而取舍
现代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社会,全社会都在大力提倡建设学习型的社会,建设学习型的企业、建设学习型的团队、以及建设学习型的家庭,各种培训铺天盖地,各种证书漫天飞扬,但社会问题此起彼伏、接连不断、越学越浮躁、越学问题越多,这是为什么呢?大道至简,这是因为全社会的人都向外求,失去的本我,丢失了自我,这样的学习方法对吗?我想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深思……
我想在这里介绍一种最简单的学习方法,就是大道学习法,其要点有三:
1. 人生难得,务求即身成就。
2. 佛法难闻,务求通透正见。
3. 家业难成,务求做强做大。
它是这样理解的:人生有限,知识无涯,用有限的人生去学无涯的知识叫做殆,即太危险了,那怎样学习呢?用大道相应法学习,首先你应该向内追求,找回本我,明白你的使命是什么?你的喜爱是什么?你的目标是什么?你的专业是什么?把这五法归为一体,即本我、使命、喜爱、目标、专业五位一体,那么你的定位就非常明确,你的学习成本极度的低,你的精气神高度的充沛,这样你就时间求道了……
怎么求道呢?得遇正见大师帮你解惑,然后把学来的正见运用到自身五位一体的事业当中去,不断地往下问为什么?问到最后,解答到最后,那就是大道,不难理解,你能够不断地往下问为什么,从而得到详尽的解答,成为自身所处领域的领头羊还难吗?这个领域的所有机会,唯你看的最准,准备最充分,把握性最大,成本最低,胜算最大。
二 女企业家的家庭与事业依大道相应而取舍
1、建议女企业家处理好家庭秘诀遵循五道妇
母妇:对待自己的丈夫要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用智慧和慈悲双运教育自己的丈夫,与丈夫相应,去骄横不道。
臣妇:对自己的丈夫忠贞如臣,尊重丈夫如夫君一样相应。
妹妇:对自己的丈夫如妹妹对待哥哥一样有亲情相应。
婢妇:侍候自己的丈夫如婢女对主人一样无微不至体贴相应。
夫妇:对待丈夫的父母与亲戚如自己的父母和亲戚平等无别。
五道妇是建立和谐家庭的秘诀,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古人说的好,一个男人无道就是一男人,一个女人无道,就会毁掉几代人,因为女人担负着抚育后代的重任。
2、女企业家搞事业切忌多元化:
明白了因果相应取舍原理后,相信大家都会形成一个共识,多元化的背后是成本,成本是多样化的,色法(自然成本)和心法(精神成本)成本一样都不能少,女人由于家庭和身体自身的因素,更应该把事业做专、做强,提高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效应,再来做大。
这样女人的身心更健康,心情更舒畅、家庭更和谐、体态更美丽,事业更顺
当。
第四节 企业家为即身成就依相应而取舍
企业家要即身修成就必须明白世出世间的取舍抉择,
一、明理
(一)、主修二正一证,正见正念证量,持三根本戒,修体用归并齐。
正见:宇宙人生通透的真谛。
正念:用心性看住四念住,身受心法四圣谛而不乏。
证量:须按次第修证般若慧三个层次:
1、总相智:总为空的意思,证到空性的声闻乘人,明白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真谛,薄贪嗔痴慢疑,增戒定慧三学慧力。总相智有四个果:
1)预流果:预流者,诸无漏道总名为流,由此为因,趣涅槃故,一切圣道说为流,能相续流向涅槃故。小乘声闻四果之第一,意指预入无漏圣道之果位,声闻乘之人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达违逆生死瀑流之位,称为逆流果。盖预流之‘流’,即指圣道之流,方预参于圣者之流,称为预流果。
2)一来果:又称一往来果,亦称斯陀含果。见道之人,断欲界前六品,存薄贪嗔痴后三品之惑。
3)阿那含果:又称不还果,证得此果,死后住于五净居天(禅定之中),禅定转深,到了灭受想定,即是解脱,所以不再还到凡夫的生死界中。
4)阿罗汉果:小乘谓断一切嗜欲和烦恼并出三界生死者﹐称为得到阿罗汉果。
在家人修行佛法的生意人或居士,一般可证阿那含果。这是由于家室俗情之累,不能即生进入灭受想定或彻底无欲的境界。但是,若能进入五净居天的深定之中,已是必得解脱的境界了。
在家修行又分欲乐天与禅定天,内光明功能决定成就三果或四果。
2、别相智:
别相智有俗谛与圣谛之分,
1)世俗谛之别相智:声闻行者依四圣谛从现象界观察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皆是苦、空、无常、无我,或依四念住法之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于如法了知此四念住之身、受、心、法之差别相貌;如是依四圣谛、四念住之观行,能于自相、共相深入观察所得之智慧者,是名别相智。
2)胜义谛之别相智:又叫后得无分别智、般若别相智、相见道。此别相智乃指菩萨以意识心找到第八识如来藏之心体,能于现前观察此真心之体性常住涅槃、真实不灭、清净无我,如是体验而使意识心出生了般若总相智,也就是大乘的真见道;菩萨复依此真见道之总相智,现前观察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及至其体性功能差别,莫不如是从此第八识如来藏所出生或显现,乃至现前观察世间一切万法,皆由此第八识——如来藏,与五蕴十八界和合运作,所辗转出生或显现;如是依实证第八识如来藏体性,观诸法功能差别相,发起般若智慧,故称大乘相见道。唯大乘菩萨所能证知故,迥异于世俗谛之别相智也。复次,此别相智出生次第,必先依于总相智之出生而后有之,也就是《成唯识论》所云:「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
《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八:「问:苦谛亦应永断,何缘唯说集谛是应永断?答:由集谛永断能显苦谛永断,是故唯说集谛是应永断!复次,于诸谛中略有二种现观:一智现观、二断现观;智现观者,谓随次第于诸谛中别相智生。断现观者,谓随次第无倒智生为依止故,证得所有烦恼断灭!」
3、种智:
梵语sarvatha^-jn~a^na。三智之一。又作佛智。就广义言之,一切种智同于萨婆若(一切智)。然于三智中,相对一切智,则指惟佛能得之智。即能以一种智慧觉知一切道法、一切众生之因种,并了达诸法之寂灭相及其行类差别之智。大乘起信论(大三二·五八一中):‘诸佛如来离于见相,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又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二五·二五九上):‘所谓禅定、智慧等诸法,佛尽知诸法总相、别相故,名为一切种智。(中略)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诸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一、大智度论卷五十、卷八十四、往生论注卷下](参考佛学大辞典)
菩萨在分证种智时有十三地之分,即从地菩萨到十三地菩萨、初地佛。
身戒:身为世范、行为世表、身行不二、解行并用。
口戒:口德庄严、喉舌谨用、病祸俱消、铭记三言
真话不全讲、讲得全真话、智行方便语。
意戒:戒念头种子
智慧为体持意戒、心性为本持念戒、清静为用持种子戒。
二、呼唤相应
与内光明相应,学会专修根本本尊相应法,对内求般若大智,对外求通达无碍。
与内无量种子相应,分证种智,与外四无量相应,行六度万行,终证无余涅槃。
内光明属于八识心法,是我们人体精神作用的主体,是三魂七魄的依托处。在唯识学上,八识为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个识。其中,眼、耳、鼻、舌、身是受交感和副交感系统控制的感官系统;第六识——意识,是人体心理活动的控制系统,它受制于大脑神经系统,主要的传导物质为多肽蛋白质;第七识——末那识,也称恒审思量,是永不停息的识别、操作、参与、控制、执着的自我意识处理系统;第八识——阿赖耶识,含藏无量种子、无量数据、无量信息、无量境所、无量境界、无量功能、无量过去、无量现在、无量未来之本源、更是无量宇宙之本源。所以向内求是通向大道、获取世间成就、家庭和谐、事业强大之根本,向内求是打开智慧、消除障碍、变逆缘为顺缘、福慧双修、悲智双运之本法,向内求是明心见性、获大自在、得遍才无碍、上善若水之真如,向内求是清净种子、无量德泽、无量取舍、无量相应、真唯识量之实证。二十一世纪是精神的世纪、是向内求真求明的世纪、是厚德载物的世纪、不是丢失良知、贪得无厌、物欲横流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旷古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竞争最为激烈、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二十一世纪是有史以来环境破坏最为严重、呼唤生态文明最为强音、呼吁科学发展观最为急切的时代、二十一世纪是召唤东方文明、化解全球危机、建立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美人生的关键时代。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共同追求正见真谛、明白相应与取舍的真正内涵、以满怀慈悲和智慧之心面向未来、面向二十一世纪,让我们共同呼唤世界人民的心声、东方文明的德化、让天下苍生受益、黎民百姓受益……
谢谢大家!
内容提要:
1. 相应五法
2. 色法与心法相应关系
3. 八识依缘生起(六因、四缘、五果)
4. 色法心法因果模式图
5. 色法心法因果取舍图
6. 大道学习法
7. 明理
8. 证量
备注:
一、十二因缘:
什么叫做十二因缘呢?1、无明,2、行,3、识,4、名色,5、六入,6、触,7、受,8、爱,9、取,10、有,11、生,12、老死。
1、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根源。同时也是涅槃解脱,菩提寂静的根本。《楞严经》对于真妄二种根本道理,讲得十分透彻。
2、行:行是业行,因为有了无明迷惑妄心,所以于诸法本来无我妄执有我,本来无法可得,妄执有法。因有我法二执,就起惑造业,就有了业行。无明缘行,是过去惑业的因。
3、识:一刹那之间在父母面前,看到现前欲境,就生起一念爱心,为受生的种子,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胞胎。
4、名色:指心法与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为我们的身心。
5、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为六根能入于六尘,又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譬如眼根能够见色,就入于色尘,其他诸根也是这样的,所以叫做六入。
6、触:三和合是触,因为有了六根,它就能够感受和触对六尘境界。触是十二因缘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触是根,所触是境。环境的好坏,就会联系到我们根的感受,所以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如孟母,她为什么要选择邻居呢?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观的环境,对我们人主观的意识是起极大的作用。我们经常能够亲近高贤、或大善知识,时时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天天向上,步步前进。如果因缘成熟,经常能在名山古刹清净道场,安心居住,时时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即能:‘名山久住道心生。’清净佛地,因缘殊胜。对于所触的环境《遗教经》说:‘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于五欲,譬如放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又如恶马,不加控制,将牵人坠于坑阱。’能够把住这个触的大关,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7、受:根尘相互触对,一定就会接受所触对的尘境,譬如我们的耳根,对声尘,就会接受各种声音,如笙箫鼓乐,同时演奏,我们就会同时接受,而且层次分明,清楚明白。以上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世的五支苦果。
8、爱:爱是贪爱,六根既然领受六尘,对于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别,对于称意的就欢喜,便生贪爱之心,不称意的就生烦恼厌恶之心。这个贪爱和厌恶之心,它是众生六道轮回的生死根源,发心学佛修行,就是要修这个妄想心。《金刚经》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用金刚般若妙智来回光返照降伏妄想。要令它对境不生爱染之心,不起分别之念,心如枯木寒灰,意似寒潭死水,一念不生,万虑俱寂,这就是‘一刀斩断烦恼因,双脚踢开业障苦’。记得古德说:‘铁牛哪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里最为吃紧的是无心二字,就是六根对六尘不生贪爱之心,一心念佛或照顾话头,就能降伏其心。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古人赞无尽意菩萨说:‘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我名无尽意。’说明爱的作用很大,爱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七种情念。1)喜,成就我所爱的,心中就欢喜。2)怒,夺了我所爱的,心中就要发怒。3)哀,失去我爱的,心中就生悲哀。4)乐,得到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快乐。5)爱,一切环境,对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贪爱,贪得无厌的妄念。6)恶,违背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厌恶。7)欲,顺从我所爱的,心中就生贪欲。依此看来,爱的确是生死的根本,烦恼的首恶。古人说:‘踏断脚下红丝线,跳出红莲大火坑’。什么是脚下红丝线?就是这个爱字。
9、取:既爱了所贪的五欲境界,就想尽办法把它攫取过来,随心所欲的为我享受,多多益善,贪得无厌,毫无疑问,就会做出种种恶业,如果感到违反我所贪爱的环境,就横生忿恨,不顾一切,任意胡为做出许多罪业,所以说取是罪魁祸首,我们要时刻把住这个取的关口,能够断除烦恼因。可以免受生死苦,这个取和上面的爱以及最初的无明,这三支叫做烦恼的迷惑因。
10、有: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对于所爱之境,将其取来,对不爱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种种业,真是业海茫茫,苦恼无量,有业因一定招感业果,因果定律,丝毫不错。爱、取、有三支是于现世造作的未来三支苦因。
11、生,根据爱、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12、老死,凡有生,一定就会由少而长,由长而壮,由壮而老,步步向前迈进,最后走向死亡的道路,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世界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释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游四门时看到的那样,真是令人感到万分痛苦。而且这种痛苦,我们每人都是无法解决的,这是由于现在的爱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来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古人有一首偈语: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概括的说明了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佛对缘觉人说这十二因缘法门,就是揭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轮回循环的规律。总的说来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古人有四句偈:‘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为业道,从识至受并老死,如是七事为苦道。’是说十二因缘为惑业苦三道流转的道理。
十二因缘又是一个连环钩锁,相互牵连的关系。更有流转门和还灭门。上面所讲的就是流转门的十二因缘道理。辟支佛在小乘圣人中称为利根。他们听到佛说十二因缘流转门的互相关系,互为因果的道理,觉悟到无明这一支,正是十二支因缘中间苦因苦果的总根源。无明一灭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缘就会一起断灭了。因此辟支佛就下定决心来斩断无明。譬喻砍树一样,先砍树根,树根一断,而整棵大树,便自然倒下。无明灭才能复还真性,灭除烦恼,所以叫做还灭门。这就是缘觉圣人所修的十二因缘的道理。
二、等无间缘:
佛教语。四缘之一。亦译为“次第缘”。等,为等同之义。无间,指心及诸心所之前念后念生灭相续,其中无他法间隔。《大毘婆沙论》卷二一:“因缘如种子法,等无间缘如开导法,所缘缘如任仗法,增上缘如不障法。”《俱舍论·分别根品》:“此缘生法,等而无间,依是义立等无间名。由此色等皆不可立等无间缘,不等生故。”《成唯识论》卷七:“等无间缘。谓八观识及彼心所与心虽恒俱转,而相应故和合似一,不可施设离别殊异,故得互作等无间缘。”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诸佛﹞乃至遍度旷刼以来,至於今也,若因缘,若增上缘,若等无间缘,若所缘缘,若有情而作缘,若无情而作缘,人所不见天眼乃见之身,依首楞説,十二类生,各各入其类中,而説法要而化导之。”
三、所缘缘:
佛教语。四缘之一。亦译为“次第缘”。等,为等同之义。无间,指心及诸心所之前念后念生灭相续,其中无他法间隔。《大毘婆沙论》卷二一:“因缘如种子法,等无间缘如开导法,所缘缘如任仗法,增上缘如不障法。”《俱舍论·分别根品》:“此缘生法,等而无间,依是义立等无间名。由此色等皆不可立等无间缘,不等生故。”《成唯识论》卷七:“等无间缘。谓八观识及彼心所与心虽恒俱转,而相应故和合似一,不可施设离别殊异,故得互作等无间缘。”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诸佛﹞乃至遍度旷刼以来,至於今也,若因缘,若增上缘,若等无间缘,若所缘缘,若有情而作缘,若无情而作缘,人所不见天眼乃见之身,依首楞説,十二类生,各各入其类中,而説法要而化导之。”
四、增上缘:
梵语adhipati-pratyaya。
(一)为四缘之一。乃一切有为法生起或结果之间接原因,凡有强胜之势用,能成为他法生起、结果之助力者,皆称为增上缘。如六根能照境发识,有增上之力用,于诸法生时,不生障碍;又如田、粪、水等,于诸苗稼等,皆有成办之助力,故称为增上缘。大乘义章卷三(大四四·五一六下):‘增上缘者,起法功强,故曰增上。’
增上缘可分为二:1、与力增上缘,指能促成‘法’之生起者。2、不障增上缘,指不妨碍法之生起者。由此得知,宇宙万法无一不具有此缘之功能,且一法即使不直接为人知觉,依旧有其增上之影响,故增上缘较所缘缘(被知觉之客体与能知觉的主体间之关系)更普遍。然增上缘之范围亦有所限制,即:1)一物不能影响自己,亦即一物不能为自身之增上缘。2)有为法不能作为无为法之增上缘;此因无为法原本即是无生之法,故不属四缘之范围内,自然亦不受增上缘所影响。[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二、大毗婆沙论卷十七、卷一○七、杂阿毗昙心论卷二、大智度论卷三十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七末](参阅‘四缘’1832)
(二)为摄取三缘之一。乃净土门中以弥陀本愿,作为众生往生之增上缘。观经玄义分(大三七·二四六中):‘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参阅‘摄取’6846)
回向:
愿以此功德、回向十法界、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2009年3月8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