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学生”当“考生”


    有人说:“中国的教育,培养的不是学生,而是考生。”实事求是讲,本人以为言重了,但这种倾向是不可否认的现实。

  首先,中国教育考试多。有周考、月考、单元考,有期中考、期末考、毕业考,上级主管部门有时还要搞统考、抽考、会考。初中升高中有中考,高中升大学有高考。学校为了在中考、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又要搞摸底考、模拟考、仿真考(当然要反复“摸”、多次“模”)。考试几乎成了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的唯一方式。学生从小学入学到高中毕业,参加大大小小多少次考试,恐怕没有几人能算的清楚,只记得确是“千考百练”的了。其次,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把考试又看得很重。考试的名次,是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每次学生家长会,家长们最想知道的(或最怕知道的)就是孩子的考试成绩和名次。家长、熟人之间,关心孩子的话题也总是少不了互相询问孩子的考试成绩。也难怪,想上重点高中吗?想上名牌大学吗?“一分值千金”!有时又何止“千金”呵,“千金难买一分”的事也不少。又有多少人,高考一分落榜,一生天壤之别!

  不可否认,考试是评价学生、选拔人才的有效手段。有人主张“取消中考”,甚至“取消高考”,我并不以为然,反倒认为其想法多少有些天真。事情未来的发展不敢预测,至少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要取消中考和高考,必将天下大乱!但我们现行的“卷面考试”确实存在很多弊端:一是太注重标准答案。学生答卷对或错,非此既彼。使学生只知在已知世界中寻找,而不是鼓励学生到未知世界里去探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很难考查出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深度,使学生太注重浅薄的考试技巧,千方百计以提高分数为目的,忽视了探索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三是只注重(或只能)考查学生的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如“情商”)恰恰又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这种考试制度的引导下,家庭教育也产生了严重地偏颇,成了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成了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又一个重要的因素。

  把学生当考生,在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等各方面,势必造成简单化和片面性,甚至完全背离教育的正确轨道。在教育目的上,忽视学生的素质培养,片面追求考试的高分数,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及其它。在教学内容上,教师是考什么教什么,学生是考什么学什么,而且所学的东西与考试的针对性越强越好,越强“效率”就越高,一切与考试无关的通通排斥在外。在教学方法上,注重考试技巧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最应该具备的刨根问底的探索精神和穷追不舍的探究能力,也就更顾及不了专家们所呼吁的什么“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了。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同时又是教育的主体,是具有主体性、发展性的人。学生学习的目的,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教育家陶行之说过,“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同时,更要注重形成健康、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在提高素质,做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莫把“学生”当“考生”,我们不能奢望所有的教师都是教育家,但我们有理由要求,所有的教育人都必须按教育规律办事,最起码的要求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把“学生”当“考生”是错误的,至于有的人正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考生”,-—硬是把活生生的“人”变成考试的“工具”,那就更是悲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