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桎梏:小农意识与封建礼教制度
浙江企业文化网(www.zjccn.com)编辑部文章
小农意识是农民在社会劳动中形成的思想意识形态,主要通过以下四种形式体现:
一、小富即安 有小农意识的人,追求的物质标准相对较低,只要超过旱涝保收、实现吃饱喝足略有结余的目标,就会产生富裕的想法。这种人,其内心一是没有从前那种不吃苦、不干活就要饿肚子的危机感。二是有了结余就开始琢磨享受,烧香修坟包二奶,不懂得把结余投入再生产,让结余产生更多的结余。三是悠然自得,不可一世,“没有我哪来的小富”,连骂几句老婆,踹两脚自家的小狗还以为自己能耐大。
二、缺乏自律 由于小农式生产关系是典型的个体行为,“自家的地、自家的犁、想下地就下地、想种啥就种啥”。所以,他们不讲究规章制度,也不想懂得什么是规章制度,不需要约束,不需要自律。有这种意识的人,大都随心所欲、公私不分、上下不分、内外不分、轻重缓急不分;这种人,不要说让他去承担管理人员应该承担的责任,就连作为一名基层员工有时也不合格。
三、宗派亲族 个体经营,势单力薄,组织松散,管理随意,权责利无法共存,这种小农式生产关系自然没有抗风险、防灾害的能力。一帆风顺时他们养尊处优,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和灾害,就会叫天不应,求地无门,这时,首先让他们想到的是宗派亲族里面的人。为推动企业发展,除采用任人唯亲、独断专行、抱残守缺等“小农手法”外,这些人恐怕一时想不出其它办法。
四、目光短浅 目光短浅是小农意识中一种标志性的体现形式。目光短浅缘于思想落后。这种人往往围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团团转,做事不以先进思想为指导,鼠目寸光,顾此失彼:只顾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利益;只顾部分利益,不顾整体利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胸中无全局,眼前没出路”是对小农主义者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
由此,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小农意识是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具有封闭性、保守性、随意性、平均主义、经验主义、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血缘与地域意识浓厚等特点。
小农意识中的消极因素与现代经济社会的运行规则存在冲突,并给企业的文化主张贯彻、文化管理实践带来负面影响,桎梏企业改革不断深入,阻碍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降低企业存活力和抗风险能力。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严峻考验,经济体制、商业环境、思维定势和创新方式等遭遇冲击和转型,由于文化以及思想观念滞后,那些积淀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小农意识必然抑制竞争、开放、自主、创新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作为封建礼教制度的君君臣臣、三纲五常等意识形态,伙同小农意识,不但自始至终深刻影响我国2000多年来的历史演变,而且,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仍然桎梏现代文明发展的步伐,桎梏社会文化分支的企业文化发展。
封建礼教制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与言行。在我国,根深蒂固的奴性文化,如崇洋媚外、阿谀奉承、阳奉阴违、窝里斗等,是在封建礼教制度长期毒害下的产物。
眼下,文化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社会变革,不但波及科技、经济,而且推动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全方位转变。在小农意识和封建礼教制度影响下,企业文化曲曲折折分分合合呈多元化发展的态势,社会各阶层对企业文化认同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不稳定性和复杂性。
因此,冲破小农意识和封建礼教制度桎梏,培育焕发的精神、务实的使命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起基于良好社会文化之上的进取、互助、忠诚、团结和创新的企业文化是广大企业人特别是企业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