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冬练系列之6:预测经济冷热,避免投资损失


第1招 大举削减支出,直接降低成本
第2招 堵漏洞减浪费,向管理要效益
第3招 创收创新兼顾,培育潜力业务
第4招 低费高效培训,趁机学习充电
第5招 合情合理裁员,倾力增进和谐
第6招 预测经济冷热,避免投资损失
第7招 抄底购买技术,突破研发瓶颈
第8招 抄底并购资产,弥补价值短板
第9招 推进组织变革,创新管理模式
第10招 借势战略转型,实现浴火重生
第11招 坚持就是胜利,冬练成就文化

第6招:预测经济冷热,避免投资损失

问题管理研究所(www.wenti.org)  
 
{如果在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创业或扩大业务,即使经营管理不善,效益也会不错。如果是在由繁荣向危机过渡的阶段,再怎么努力,也会业绩很差。所以,识时势者为俊杰,把握好时点,可以避免决策失败和投资损失}
  

  观点:正确的事情,也不能在错误的时间做

  企业的盈亏状况和重大投资成败与经济周期所处的阶段有密切的关系,在2003年到2007年的繁荣阶段,许多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供不应求,各类产品不断涨价,企业轻而易举就可获得丰厚盈利。于是,一些企业大规模投资,扩大生产能力。这样做并不一定错误,如果早建设、早投产,扩张的生产能力早就发挥作用了,但是,如果2007年才进行大规模生产能力扩张,那就损失惨重了。即将从长远来说,扩张是正确的,那也是在错误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

  前几年,有不少中小企业经过多年苦心经营,有了不菲的财富积累,但是老板把自己的生意与房地产或炒股票比较之后,觉得太辛苦了,而且赚钱也比房地产和炒股票少得多、慢得多。于是,有些老板从原来的业务上拿出大笔资金投向股市和房地产。但是,2008年股市暴跌、房地产套牢,不仅没有实现比原业务更高的盈利目标,反而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损失。

  许多投资机构(包括PE和VC)想方设法寻找有条件上市的企业进行参股投资,等被投资企业上市后在二级市场出售股票退出获利。有些投资机构投资的未上市企业在2008年终于上市了,但是,上市后的股价比他们在上市前入股的价格还低,因为前几年PE和VC发现股市火爆,不断以抬高入股价格的方式来争抢项目,使得一些未上市企业的入股价格也攀升到市盈率10-20倍之间的水平。2008年由于股市深幅下跌,使不少上市公司股价只相当于10倍左右市盈率。投资机构投资的企业后来成功上市,说明当初的投资对象选择是正确的,但是,在估值水平太高的时期入股投资,也是在错误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后来发现也是得不偿失。

  案例:万科率先判断“拐点”的到来

  2007年夏天,房价仍然在节节攀高,房地产企业正是财源滚滚的时候,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就已经感受到了未来的风险所在,他对万科集团总经理郁亮说:“我们是经历过海南房地产泡沫的企业,要有警惕”。此时,万科正在各城市与其他房地产高飙价抢地,全国各地的地价不断创新高,万科也在福州、东莞等城市多次抢得“地价之王”。郁亮坦言,当时很多房地产企业是用现有房价加上5年以后的房价预期价格拿地,万科不得不参与其中。

  针对单位面积土地价格高于相同地段单位面积现房价格的现象,王石公开在媒体上称其为“面粉”比“面包”还贵,并指出这一价格倒挂现象不可能持续。随后,王石抛出拐点已经到来的言论,万科集团率先降价。当时,许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拐点正在到来或即将到来,也有许多人在媒体上公开与王石辩论,甚至有专家说中国房价在中长期都不可能出现向下拐点。

  现在回过头去看,王石的判断是有前瞻性的,万科集团的分析预测能力不仅高于一般的房地产企业,而且高于许多专家。万科的科学判断并不是来自王石一个人的先知先觉,而是万科有科学的分析预测方法,大规模降价的决策是郁亮为首的经理团队在科学分析预测基础上做出的。

  万科研究院所用的分析指标与通常房地产公司的所用的涨跌幅等指标不太一样,万科研究院的特色指标之一是“批售比”,也就是一个区域市场上,月成交量与所有批准销售房屋的比值。万科将这一数字与公司内部在这一区域市场的销售情况和存货情况进行对比,以判断区域市场的冷热和公司的销售速度。万科研究院专门负责统计公司分布的14个城市的相应数据,一旦这两组数字的对比发出预警,公司就会调整策略。

  在作出对深圳金域东郡开盘售价下调2500元/平方米之前,郁亮、王石先后看过了深圳“批售比”的数据,并收到了来自公司研究院的“危机预警”。

  万科的降价策略是根据不同区域的预警指标分批推进的,珠三角率先降价,环渤海湾最后降价,总之,万科通过率先降价,比大部分房地商率行回笼了巨额资金,避免了公司出现资金周转危机。

  点评:判断经济周期,认清行业形势

  经济周期分为繁荣、危机、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一般为十年左右。经过这次金融与经济危机发生前后反差强烈的洗礼,企业对经济周期所处的阶段,以及行业形势的变化应该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但是,仅凭这一次的经验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信息、更科学的方法、更专业的分析预测人才。

  杜邦公司非常重视经济分析与预测,建立了专门的团队,订购了多种专业刊物,形成了自己的经济预测模型,对投资决策发挥了重大作用。杜邦公司曾在1999年较为准确地预测到GDP的增长会迅速从高处滑落,并迅速决策把资本性支出从2000年的70亿美元削减到2001年衰退已成定局时的20亿美元,这个减幅十分惊人。由于杜邦在资本性支出和市场拓展方面实施的几项防御措施非常到位,在2001年的经济衰退中储备了大量现金,这使杜邦有条件利用熊市机会进行了几项“抄底”收购,并且杜邦在经济衰退的2001年除了第二季度之外都保持了盈利。

  要做好经济和行业形势的分析预测,首先要收集一批关键的信息和数据,然后要对信息和数据进行加工和整理,最好能够借助于量化指标和模型,得出预测性或预警性判断。有时可能需要召开决策咨询会或者辩论会,并且要进行滚动式更新,不断修正原来的预测结果。

  如果企业内部的分析预测人才不足,则需要借助“外脑”。在借助“外脑”时,国内企业经常走入过分看重名气的误区,经常向专家请教专家不擅长领域的问题。前不久,几位企业主遇到一位政协副主席,问他经济下滑是否已经见底,但这位政协副主席说:“我不是研究这一领域的,这正是我想问你们的问题”。专家们也有分工,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企业借助“外脑”时,要注意“专业对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