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4日,陈云林(左立者)与江丙坤(右立者)首次在台北举行正式会谈。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11月4日14时许在台北就两岸海运直航、平日包机、邮政、食品安全等四项议题签署了协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朱卫东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 四项协议的签署可以说是基本上了实现了“三通”。
何谓三通:
“三通”指通邮、通商、通航。
1981年9月30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叶剑英,在新华社发表谈话时,阐述了党和政府对两岸和平统一与两岸往来的一系列重要的政策主张,再次呼吁“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达成有关协议”。
这也是祖国大陆第一次明确“三通”的内容,即由1979年的“通航通邮”与“经济交流”概括为“通邮、通商、通航”。台湾方面则将叶剑英委员长的主要主张概括为“三通四流”(即通邮、通商、通航与探亲、旅游以及学术、文化与体育交流)。
对于福建的影响: 众所周知,在未实现三通前,台湾的货流和人流要进入祖国大陆,须经香港中转,方可实现。在一定程度上,由于香港的中转地位,使得福建作为台湾的毗邻省份,一直没有很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相反,近几年来台资对于福建的投资除了除了在早年的基于人脉关系的试探性投资外也因此而呈下滑趋势。这也是为什么作为沿海省份的福建经济发展一直不见很大的进展,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第一.三通的实现对于两岸人民在以闽台“五缘”(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文化、社会、经济等交流,遏制文化台独,有重要意义。 第二.三通的实现,能够很好的发挥福建在台湾与大陆经济贸易中的中转作用,更好的促进福建沿海港口城市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福建的发展。 第三.三通的实现,从另一种层面上看,也是祖国大陆和台湾共同应对经济危机做出的抉择。这很大程度上,给广大的台商和大陆投资者足够的信心,促进台资对福建的投资,对于福建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 第四.作为毗邻台湾的福建,一直以来经济发展不被看好,并未被纳入国家的战略。直到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才正式把“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2007年召开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的报告再次提到了这句话。海峡西岸经济区终于纳入国家战略,对于福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同时这也是国家为三通实现做出的前瞻准备之一。 对于香港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将削弱香港作为台湾物流和人流中转站的作用,其转口贸易、旅游、航运等行业可能受影响。但从中长期来看,两岸实现“三通”将有助于巩固香港作为亚洲区内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凭香港拥有的竞争优势,包括稳健的金融体制、健全的法律制度、自由的资讯平台和专业的服务配套等,今后香港可在两岸企业融资和提供高增值服务方面扮演关键角色。(引自 新华网) 第一、对于台湾的同胞能够更快捷、方便的实现祖国大陆与台湾间的往来,加强文化的回归与融合。 第二、包括台湾农副产品在内的产品能够开拓新的市场,扩大贸易总额,节约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受益最大的行业应属航空和海运了。大陆至台湾地区航线将成为大陆航空业市场最大、且盈利最强的航线之一,每年往返两岸的旅客量至少是中国香港—中国大陆和韩国—中国大陆市场规模的2倍。两岸直航对台湾航空业的初期效益有四方面:可提升运能,降低油价冲击;一机到底,可提升票价营收;解除客货运障碍,业者可布局大陆客货运市场,经台北转运第三地,可拓展亚太市场竞争力。 第四、在两岸旅游管制放松后,大陆到台湾的旅游观光人数将倍增,除旅游业外,其他的行业在三通也将得到很好的发展。这对于促进台湾的经济的复苏,应对经济危机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通,开启的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必将写入历史。 国家幸甚、民族幸甚
“三通”的影响:
对于台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