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对荣智健的离去过于敏感
文/王易见
最近中信泰富前主席荣智健的“退位让贤”引来了业界的普遍关注,央视甚至在近期的《新闻会客厅》中专门提到了荣智健,配合其他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中信泰富炒汇巨亏一事如今已经是闹得满城风雨。
更多的焦点集中在了富掌门人荣智健的身上,因为此次中信泰富的巨亏实在存在太多的疑点,这些疑点和荣智健本人有什么关系?对他会又造成什么影响?
记得前几年的富豪榜中,荣智健曾三度位居首富之位,和其他首富昙花一现的情况不同,荣智健位居首富的次数不仅更多,在前十位中也是排名和资产最稳定的富豪。这得力于中信泰富庞大的业务群,其业务涵盖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等业务,这使得中信泰富能很好的平衡各种不利因素,降低运营风险,保持强劲的业绩。
在香港,中信泰富被戏称为紫筹股,因为中信泰富连年业绩优良,被视为蓝筹股,而同时由于荣智健背靠中信集团,又被看做红筹公司,红色配上蓝色,自然就是紫色。也许,还有荣氏家族,包括荣德生、荣毅仁的潜在光环所在。
不过这家被公认为最安全的公司在2008年年末却爆出了惊天亏损的新闻,源于一个叫Accumulator的金融衍生品。
这个名为Accumulator的金融衍生品也被称为“I kill you later”(其实是谐音),之所以有这个别名,是因为交易双方的风险并不对等,以这次中信泰富而言,根据合约规定,每份澳元合约都有最高利润上限,当澳元兑美元汇率高于0.87时,中信泰富可以赚取差价,合约自动终止(敲出)。但如果该汇率低于0.87,却不能自动终止协议,中信泰富必须不断以高汇率接盘。
去年 9月初,中信泰富似乎察觉到合约的风险所在,于是中止部分合约,实时损失8亿港元.而按照当时澳元兑美元的汇率计算,中信泰富手上尚未中止的合约,账面损失高达147亿港元.也就是说,中信泰富在这次外汇衍生品交易中损失已经达到155亿港元。
如果仅仅是亏损,也许还不至于引来诸多非议,由于亏损而导致的信息披露问题对投资者造成了损失,这个后果也许更为严重,有市场人士质疑,中信泰富董事会提前知道这一消息,涉嫌虚假陈述或者串谋欺诈,因为期间公司股票成交量曾离奇地大幅增加。
同东航航油套保巨亏不同,似乎公众和媒体对中信泰富的关注度更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对这一家以“稳健”著称的企业突然巨亏感到大惑不解。加上香港警方的高调突袭,中信泰富巨亏的背后也许有很多目前还不为人知的情况。
其实,对于国际上盛行的金融衍生品,国内有不少企业一直想尝试,不过国内企业对金融衍生品投资的认识还有限,经验也不足,不能与老奸巨猾的国际投行相抗衡,因此可以适当尝试,但不提倡大规模投资。另一方面,在资本市场,如何避免虚假披露和串谋诈骗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也是大家要思考的问题。
荣老先生,尚能饭否?
显然,荣智健的离去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公众和媒体也不应对荣智健的离去过于敏感,而我们的企业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应当如何参与金融衍生品的投资,而在亏损之后如何去保证投资者的利益,我想这才是中信泰富巨亏的价值所在。
我的博友群:82190273 74557790(已满)
---------------------------
本文作者王易见,欢迎合作
联系方式:
QQ 543415188
MSN [email protected]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