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过程中,我们党一贯重视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一贯推行控制人口、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政策,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逐步深化,最终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继提出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后,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明确提出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提出的更高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建设生态文明,首先有必要明确我们应该从哪里着手?
姜春云同志对此有过专题研究。他认为,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
1.经济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主要措施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
2.政治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兼顾眼前和长远,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空发展空间;加强生态法制建设,通过法律确定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依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生态行政和生态民主建设,增强各级干部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充分发挥人们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3.文化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主要是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理念;培养生态道德观念,增强生态文明从我做起的自觉性;建设生态文化,促进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科技、生态教育、生态文艺、生态美学的大发展。
4.社会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主要是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树立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的生活方式;优化城乡“人居”生活环境,减少生活污染;实现人口良性发展,调节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推动消费方式生态化。
参考文献:姜春云:跨入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层面
评论
2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