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白虎关》的有关情况与社会反响


    雪漠长篇小说《白虎关》是中国作家协会重点项目,也是甘肃省重点项目,全书46万字,2008年8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它跟《大漠祭》和《猎原》一起,构成了“大漠三部曲”,是作家雪漠用了二十年黄金年华打造的、为中国西部农民造像的精品力作。
    《小说评论》原主编、著名评论家李星著文称:
“开始动手写《大漠祭》时,雪漠只有25岁,到2007年9月《白虎关》定稿、2008年出版时,雪漠已经45岁了,中间相隔了整整二十年,雪漠将自己生命的黄金岁月,几乎全部给了祖国西部这个农民和他的一家,这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见李星“现代化语境中的西部生存长卷—读雪漠‘老顺一家人’系列长篇”一文)
   
《白虎关》一经出版,便登上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杂志“专家推荐排行榜”。并赢得了著名评论家雷达、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杨剑龙等诸多专家的好评,他们在《文艺报》、《中华读书报》、《小说评论》等报刊上发表了相关评论。
    《白虎关》用朴素自然的笔法,描绘了西部农村广阔的生活画面,剖析西部人深层的文化心理,塑造一批鲜活的西部农民形象,对传统的农牧文化进行了反思和探索。

    《白虎关》描写了当代农村在社会大变革的过程中面临的许多困境和产生的阵痛。白虎关发现了金矿,人们蜂涌而来,村落随之而成为小城镇,农村因此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变革,旧的价值体系在巨大的社会变革面前坍塌,而新的价值体系正在建立,灵魂的焦渴与现实的挤压都在叩问这片古老的土地。

    著名评论家雷达先生在《中华读书报》“著名评论家回望2008文坛”一文中说:“雪漠的《白虎关》是一部生命体验饱满、细节描写精彩的,表现农民西部生存的作品,非常耐读,坚实有力,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

    同时,《读者》杂志(大字版)2009年第4期选发了雷达先生在《08年我看好的几本书》一文中说: “《白虎关》,雪漠著。长篇小说。在去年所有的排行榜和评奖中,都没有这部小说的踪影,但我认为它是08年最好的小说之一。比作者自己的《大漠祭》高出了不少。仍写西部农民,仍写生存的磨难和生命力的坚韧,但细节饱满,体验真切,结构致密,并能触及生死,永恒,人与自然等根本问题,闪耀着人类良知和尊严的辉光。一部能让浮躁的心沉静下来的书。”

    《中国作家》杂志2008年第9期以《豺狗子》为题选发了《白虎关》的部分章节,《小说选刊》2008年延缓10期,和《小说月报》中篇增刊2008年第3期进行了转载。著名评论家雷达在《中国作家》2008年第9期著文称:“雪漠,是甘肃小说家中地域性文化精神最为突出的作家,他的来自西部生存的苍劲的小说语言,深情刻骨的大漠情怀,已随着他的《大漠祭》赢得了全国性的声誉,建立了一种浩荡凛冽的西凉风格。雪漠的叙事能力强,笔下富于生命质感。《豺狗子》很像一个生命大富言。两个女子,为了活着的理由和生命的盼头,被命运抛入陌生的绝境。猛兽、酷暑、干渴……及诸多未知的灾难都将那两个弱女子的灵魂放上命运的砧板,开始无情的捶打。灵魂的韧性由此产生,生命的尊严也由此体现。正是在一次次的炼狱中,两个弱女子升华为两个大写的‘人’。主人公跟豺狗子的较量是文本中精彩至极的华章,人与兽,善与恶,生与死,情与爱……诸多悖论般的命题一次次展现,人的灵魂由此洗礼得以重塑,两个鲜活的生命跃然纸上,承载着厚重如大地、壮美如雪山的西部精神。时下的小说中,已经很少能看到如此本色、新奇、呼之欲出的‘人物’了。”

   《文艺报》副主编、著名评论家木弓在2008年10月7日的《文艺报》以“甘肃又有好作品——雪漠长篇小说《白虎关》 ”为题目发表评论文章,文章说:“知道甘肃有‘小说八骏’,最近听说又调整出‘新八骏’。可见甘肃文学创作势头很旺。其实‘八骏’也好,‘五将’、‘三树’也好,只是叫起来上口,并不特别重要,对一个地域的文化建设来说,重要的是能否出并继续出好作品。读到甘肃实力派作家雪漠最新长篇小说《白虎关》,才知道当地的作家认识其实比我们要清醒深刻。这部作品以厚实的生活内容、鲜明的文化特色、深刻的思想主题以及独有的艺术表现,让我们看到了甘肃作家的不懈努力正在使一个地域富有特色的小说不断引起文坛关注,产生全国影响。据我所知,雪漠就是一个能够不断写出好作品的甘肃代表性作家。”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评论家陈晓明在《小说评论》2009年第1期发表了题为“西部叙事的美学气象与当代机遇——雪漠的《白虎关》”的评论,文章说:“雪漠的写作以其粗旷硬朗的西部气象令人惊异,它使西部文学在今日中国文坛显得更加强健旺盛。数年前,雪漠的《大漠祭》、《猎原》就在文坛刮起一股颇为强劲的西北风,最近雪漠的《白虎关》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可以让人明显感到,雪漠在小说艺术上的冲劲更充足了,这是一部闪耀着西部气象的有力道的作品。”

    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博导、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杨剑龙先生在2008年11月15日的《文艺报》上发表了“生的挣扎与爱的执著——读雪漠的长篇小说《白虎关》”一文,对《白虎关》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雪漠的小说以厚实的生活积累、鲜明的人物性格、悲婉的故事情节,展现出西北大漠人们悲惨的人生,使雪漠的创作引起文坛的瞩目,奠定了其在文坛的声誉。”

    《小说评论》原主编、著名评论家李星发表了以“现代化语境中的西部生存长卷—读雪漠‘老顺一家人’系列长篇”文章说:“读完《白虎关》,应该承认他实现了自己从一个‘小视点’写出了一个大时代的意图。”“开始动手写《大漠祭》时,雪漠只有25岁,到2007年9月《白虎关》定稿、2008年出版时,雪漠已经45岁了,中间相隔了整整二十年,雪漠将自己生命的黄金岁月,几乎全部给了祖国西部这个农民和他的一家,这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与如实记录了现代语境中西部如老顺一家几代这样的农民的艰难生存同时,则是雪漠对长篇小说叙述的执着探索。”

    有关专家称,《白虎关》是对几千年农业文明的反思之作。当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之时,一个真正的作家应该直面生活,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该小说关注的不仅是西部人的生存方式,还想通过对特殊的西部生活与境况的描绘,体会与揭示人类生存的基本状态。在当下文学叙述腔调日益趋于一致时,《白虎关》的语言风格和特色更为鲜明,质朴而含意浓厚的西部方言以及西部人简练而直率的言说方式,使人们能获得一种新的审美感受。
    上海文艺出版社长篇室主任陈先法先生称:“作家雪漠对西部、对生活在西部困境中的人们充满了感情,对西部的民风民俗又十分熟悉,又有很好的文学功底。所以,小说中的人物都很鲜活,生活气息很浓郁,语言也生动。作品中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有的只是普通的农民和普通的日常生活。震撼人心的是那些传神的丰满的西部妇女形象,真的很让人感动。作者不仅仅写活了她们的命运,写出了她们沉重的生存现实,还写出了她们的灵魂,写活了一个西部的时代,正如雷达先生所说:挖掘了中国农民的精神品性。在这些女性人物身上,作者倾注了他独特的生命感悟。所以,读这些人物和她们的故事,让人感动的是生命,是灵魂,是精神。正因为如此,书稿就有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目前,网络上出现了一批草根读者,他们读了作家雪漠的《白虎关》之后自发组织了“雪漠小说研究沙龙”,名为古之草的读者,三年前接触作家雪漠的小说之后一直在潜心研究和宣传,她已经写了关于雪漠作品研究的千篇读书随笔,近200多万字。她发表在《红豆》杂志上的《用爱拯救灵魂》中说:“综观雪漠的所有小说,我们发现,他是一个真正探索人类灵魂的作家。为了写出直指人心的作品,他投入了全部生命和真诚。他的小说,往往透过‘小人物’的灵魂而窥探整个人类世界。”她认为真正的小说应该是直指人心的,应该成为时代最有力量的一种存在,以她为首的研究沙龙目前已经成立。

 

                                                 (陈亦新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