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
眼下不少人都在追问:中国模式成功经验到底是什么?各种回答与表述,莫衷一是。事实上,如果我们认真的回顾一下我们所走过的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30所经历的种种变迁,并不难发现,到底什么才是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
在笔者看来,最根本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里已有明确的论述。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中国模式最根本的成功经验。而这些成功的经验反过来又印证了另一个重大而现实的命题,那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本文同前面的《中国模式是如何提出来的》一样,重点从经济发展的模式上来谈一些具体的成功经验,因为关于政治发展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根本性的经验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里已有经典论述,至于具体的成功经验,笔者在《中国式民主》系列文章中已有过类似的论述,鉴于有些东西现仍未思考到位,所以暂不表述。关于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对于政治发展的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却不加理会;这在笔者的《中国模式的特点》中已有过简述。其实正是由于有了政治上的成功,才有了经济上的成功;最根本的保证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取得一切成功的基础。邓小平在1987年时就曾指出:到下个世纪中叶,中国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不但给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23页)
至于经济发展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笔者看来最为主要的有以下三点:
一是进行渐进式改革。
这在拙文《渐进式过渡道路》中已有论述。而这是带有根本性质和决定意义的一条成功经验。中国的经济改革没有走极端,而是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摸着石头过河”。采取由易到难的办法,先试点再推开,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双轨”过渡。实行多元化,在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多种所有制的优势和作用。打破平均主义,公平效率并重,鼓励部分人先富,但又强调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最终要达到共同富裕。
二是充分利用市场和计划两个手段。
抛弃计划经济体制,但不放弃宏观调控,依然利用计划调节手段;推行市场化,但不是完全放任自流。采取各种措施调动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都发挥作用,从而最大限度的纠正市场失灵和弥补政府失灵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承包制、股份制、分税制等改革措施,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的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释放生产力。
三是开放式发展。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
借力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东风,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和结构变动的机会,努力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尽可能引进国外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在实行对外开放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本国企业、产业、经济的必要的合理的保护,既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本、资源、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又减少对外国的依赖,促进本国企业和产业的发展,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等优势产业,地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如今,“中国制造”的商品行销世界各地。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更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发动机之一。
关于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远不止这些,更多的可以去看看那些“专家们”的论述,这里谈的三点是本人看来最为根本也是最为关键的成功因素。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主流之外也存在不足,比如:自主创新不足,生态文明滞后,区域落差等等。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相关阅读:《中国模式不可复制》
附:
关于中国模式的部分专家论点:
中国模式之所以在近年来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格外关注,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所谓的“东亚模式”和“拉美模式”在近年的失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俞可平
中国模式挽救了世界社会主义。罗斯福的新政,挽救了美国,也挽救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苏东剧变,社会主义遭致前所未有的“大挫折”,而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出现“新局面”。——赵曜
腐败是一种严峻的政治挑战,主要源于执政党,又是对执政党的挑战。腐败是政治挑战,挑战构成政治压力,政治压力又转化为我们党自身改革、自身廉政的内在政治动力,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廉政建设模式。
——胡鞍钢
中国实际上已经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特的政治模式。从中国近30年改革发展的实践来看,虽然30年的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协调发展,国家和平崛起有多种因素,但可以肯定地讲,与中国这种特有的政治模式是分不开的。
——汪玉凯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扎扎实实地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这应成为新阶段中国现代化的新内涵,也是中国发展模式的五大支点。
——常修泽
改革要触动传统的观念,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一定要有一个“逼”的力量。在中国,只要认真做,你总会摸到石头,终会走出一条路来。
——周其仁
改革开放引起诸多变革,但中国宗教和谐的基因不会变,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不会变。我们对宗教信仰自由的尊重,扎根于深厚的“和”文化传统之中。
——叶小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30年,中国共产党已经把过去实行的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转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我们正在经历的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这是巨大的考验。对这些问题、挑战和考验,我们的信心不是盲目的,而是有根据的。
——李君如
中国模式对世界各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这是客观的,也是积极的,是中国对世界发展的贡献。各国如何借鉴中国模式,在一定意义上最重要的不是看中国怎么做,而是破除世界发展单一道路的迷信,积极依照独特的国情探索自身的发展道路.
——陶文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