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研究热点问题透视03


当代教育研究热点问题透视03

 

  对人发展的可能性的认识,可以说是教育探索的主题。长期以来,许多教育家要么只是从人的自然属性角度来认识人的自然禀赋,要么只是从人的社会属性的角度来强调人的社会意识,于是,“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争论在教育思想史上连绵不断,一直推进到当代社会。诚然,作为受教育者,他的自然禀赋是否得到健康发展,他服务于社会的本领能否获得一定训练,这都是教育应关心的内容。但从人的真正发展来讲,人所具备的潜力和可能性绝不是这种两分法能解决得了的。当代教育理论特别关注人性发展的精神维度。人本化论者马斯洛将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解释为培养“自我实现的人”。在《人性所能达到的境界》一书中,马斯洛直言不讳地宣称:追求“自我实现的人”,就是人本主义的教育目的,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形成完美人性,使之达到人所能及的境界。在人本教育论者看来,人的内部整体性表现为思想、智力、情感、感觉等方面的一体化联系,而人的身体、精神、智力、情感等,既包括现存形式,也含有潜在内容,因此,人的内部整体性还应该表现为各种内在潜能的整体一致性。如果人的多种潜能被严重分裂,就不存在自我。马斯洛的价值论体系就立足于整体论思想,贯穿着把人的复杂动机结合在一起的整体性原则。正因为强调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过去那种要么满足人的低级需要(自然属性),要么满足人的高级需要(社会属性)的两分法,被认为已落后于时代。为了真正实现人性的全面拓展,人本教育论者特别注意从人的内部去寻找创造性的源泉。马斯洛晚年在总结60年代研究成果时指出:“我们已经发现,原来我们真正感兴趣的那种创造性的根源”,“是深蕴在人性内部的”。在这个基础上,马斯洛将创造力分为原初的、次级的和整合的三种类型。原初的创造力根源于深层的自我,包含着人的一切欢乐、热情、潜能,是产生创造性思想、灵感的源泉,是所有儿童都具有的遗传素质,但儿童长大以后又极可能被压抑和埋没。许多儿童在权威文化中极容易逐渐放弃幻想、想象等健康、单纯的雅气,泯灭掉许多富于创造性的闪光灵感,成为循规蹈矩、缩在习俗和惯例中严重分裂的人。我们的教育应该在这方面下功夫,既要认识内部创造源泉存在的客观性,又要注意改善外部条件(教育与社会条件),使儿童的创造欲望受到鼓励并有机会表现。这样,人的潜能才能充分展开。除了承认创造源泉的内在性以外,人本论者还从人性发展的高度,对人格的完整和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进行了探索,重视人身上“不断发展”的那部分内容。如,他们鼓励人们不断经历“高峰体验”,认为只有不断经历高峰体验的人,才可能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表现出勇气和信心,才能更感觉到生命力的发扬是极为宝贵和有价值的。可惜的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只是按老一套的陈规陋习办事。这实际上是对人的发展可能性的否定。

 

  除了人本教育论者以外,当代西方存在主义、新马克思主义、非学校化等教育理论也认为,工业社会的流水生产线和自动化控制设备,使人愈来愈机械、被动,如此下去,人的各种潜能将被埋没,甚至退化,人的完整性将被肢解。因此,他们呼吁,必须从教育目的到教育内容进行整体改革。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的自由主义知识价值观在80年代以后又重新抬头,并从以前只是为了很少的人(for the few)的发展扩展到为了所有人(to the all)的发展。这是对教育价值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即从只重视古典知识、思维训练,拓展到重视美德、价值观念、人格等整个精神领域的全面发展。对人自身发展的关注,对人自身解放的渴求,构成了当代教育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