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理财资源整合者的银行


  光大银行日前发行了一款伞形理财产品“阳光资产配置计划”,计划共有四款子产品,分别是稳健、增利、平衡和进取四个组合。伞形设计是其一大亮点。但我们并不认为伞形产品就要比其他产品好。事实上,一个伞形计划其实可以看成多个产品,计划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各个产品的收益。我们相信,每个金融机构都是术业有专攻的,债券投资做得好不一定股票投资也做得好,更不用说、黄金、外汇、商品期货、股权等各种资产形态。对于投资于证券市场的伞形产品,我们认为,只有综合实力较强的金融机构才有能力自己运作。而光大这款产品提供了一种另外的思路,他把其中债券部分投资组合由本行“稳健一号”管理团队管理,股票投资组合由华夏基金管理公司和嘉实基金管理公司管理。整个产品的运作类似于私募基金,对于固定收益信托部分累计净值低于1元时,不收取投资顾问报酬,对于权益类信托部分累计净值低于0.9元,则不收取固定投资顾问报酬。这种追求绝对收益的激励方式改变了银行理财以往只管收手续费的角色。光大银行这款产品的操作模式使我们很清晰的看到银行正在逐渐成为理财行业资源整合者,这种整合促进了银行理财内涵的提升。

  银行理财投资的范围正在逐渐扩大,银行理财的触角正在伸向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种资产形态,利用其强大的渠道优势整合各种金融资源。这是一件好事情。前几天,工行、建行、中行和光大发行的投资于攀钢股票现金选择权的理财产品,也是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进一步拓宽。近期,银行入股保险公司也有了进一步进展,而去年已有多家银行将信托公司收入旗下,银行正在谋求一个包括基金、保险、信托、资产管理公司等各类金融主体在内的强大的金融网络平台。这将为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事实上,在理财链条上,银行更多的扮演着一个资源整合平台的角色,而非纯粹的资产管理者。银行自己也“生产”理财产品,但更多的是“贴牌”的,事实上的管理者可能是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国外投行等。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目前商业银行投资受限相关(银行不能直接投资股票或者其他股权类资产,不能投资房地产等)。当然,金融限制会逐渐放开,今后的银行也会有更多的投资方式。但我认为,在理财这个问题上,银行必须首先考虑好,要做一个金融超市,还是做一个全能的资产管理者。避免理财业务发展的盲目性。我想,银行更适合做前者。还是说到术业有专攻,每一种金融机构主体都有其特定领域的优势,而银行要做得是将这些优势整合呈现给客户。今后,中国市场上的理财产品将会越来越丰富,而银行也将通过各种金融机构,将这些产品收入囊中,使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领域扩张到最大范围,银行将成为类似沃尔玛的金融产品大卖场。

  中国银行的理财业务正在朝着整合资源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看到银行理财产品不断进入新的投资领域,不断出现新的产品形态。同时,作为理财产品投资者,更要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银行,看待银行的理财产品,不能认为银行理财必然低风险。银行理财市场的健康发展有赖于投资者和产品之间的良好互动,有赖于投资者真正理解理财,理解理财产品,而银行是其中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