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重庆商报》采访:
(2009-4-6)
问:本次您来渝讲座的主题定为“国学”,那么,您会给大家讲解哪些内容的国学?
答:“国学”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有两种讲法:一种是,解读古人说了些什么;另一种是,在结合对当下社会现象的解读,注入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经典思想。我的课程,通常采用的是第二种方法。
问:为什么会想到在重庆讲解这样的主题?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答:这个主题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各地的企业家研修班上,讲过近百场,颇受欢迎。所以,主办方经过认真考虑,认为应该选这个成熟的课程。但时间关系,两天的课程,只能讲两个半天。我认为意义就在于,为我创造一个今后给“重大国学班”讲两天课的机会。
问:您觉得“国学热”在国内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是《百家讲坛》易中天、于丹他们所带领起来的吗?大众热捧“国学热”的原因是什么?
答:中国人从1949年起,跟着前苏联走了三十年,改革开放后,又跟着美国走了三十年,很多事情我们已经看得比较清楚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能离开中国的文化传统。而中国的文化传统,已经丢得太多了。中华民族如果要对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不能老是输出鞋啊、袜啊、衬衫、牛崽裤之内的商品,还必须有值得向世界输出的文化价值理念。这些东西,在中国的国学中是可以挖掘,并发扬光大的。
问:“国学热”在前3年的时间里,达到了一个鼎盛,但如今有所减退的趋势,是因为什么呢?
答:没找到国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点,所以,市场的厚度不够。经济上难以为续。
问:有关国学的书层出不穷,您推荐阅读什么样的图书?哪些书又是不必去读的?
答:还是读原著吧,那些发行量不是很大的书里面,会有好书。书到了地摊上,严肃而深刻的就不多了。
问:您所说的21世纪新型管理模式是什么样的?
答:是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的管理模式。
问:请您分析一下,如今企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是哪些?其中又有哪些机遇存在?如何发掘或识别机遇和机会?
答:不同的企业有不同困难与挑战。机遇倒是不少,因为这次危机中,有的企业要出局了,这就是机遇。
只要能够降低别人生活和工作成本的产品及服务,就会有市场。
在市场交易中,机遇什么时候到来?就是当你的上家和下家都相信了你说的故事,肯掏钱给你的时候,你的机遇就来了。
问: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前景又将如何?
答:参见我的博客http://news.sohu.com/20090304/n262606690.shtml
问:从《商海拾贝》到《王朝投影——<大明王朝1566>对中国企业家的启示》,您写作是否有所遵循的一个轨迹?
答:以为读者想看什么,就写什么。当然,是写自己熟悉的,也是自己大致想明白的东西。思想与艺术结合,原创与传播结合,这是我写书遵循的理念。
问:您是怎样开始写作第一本书的?
答:觉得自己有很多想法,以为可以写书,于是有了冲动,这是第一个阶段;真要写了,发现脑子里的东西很乱,不着边际,无法逻辑化,非常痛苦,这是第二阶段;连续痛苦了五天(2002年5月1日到5月5日),没写出一段满意的文字,这是第三阶段;在北大听了一堂课,是关于“罗素悖论”的,一下子开窍了,5月6 日,开始疾“敲”(书),一发不可收拾,2002年6月7日完成了第一本12万字的专著《企业游戏——近距离文化观察》,2002年7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问:写作经济类图书,与其他文艺小说的创作,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是不是多一些案例分析?
答:经济类书籍,主要是以逻辑思维为主,即使讲一些案例,也不像文学创作那样,可以天马行空。还是以讲道理为主。当然,当下的读者,大多不爱听道理,爱听故事,那就只好把道理夹在故事中去讲了。
问:平时,您除了经济类图书,您还会看哪些图书?
答:什么书都看。最近,对历史、哲学、法律方面的书更感兴趣一些。
问:对于时下80后作者,您是否有看过其作品?觉得如何?有什么样的建议?如何评价这些年轻的一代?
答:没看过。他们的经历与我们不同,我又不是搞文学评论的,所以,不想把精力花在那个上面。很多年看过石康的《晃晃悠悠》《支离破碎》,就知道自己已经“落伍”了,这些作品的确让人觉得“晃晃悠悠”、看到了“支离破碎”的生活。后来就没有敢去读自己没有感觉的作品了。
问:虽然经济学图书在市场上的走势不错,但是从历届的“中国作家富豪排行榜”上,经济类学家都无法榜上有名,您觉得其原因是什么?您有什么样的看法?
答:既然是“中国作家富豪榜”,当然就没有经济学家的份了。文学作品的受众面,会比其他书的受众面大一些,甚至大很多,这是事实。多数人读书不是为了思考,而是为了消遣,或者以消遣为主,所以,写那些需要与读者共同思考的书,卖得不好,这是当下社会再自然不过的事。另外,写书固然是一种挣钱的手段,但社会是有分工的,有的人是为小众服务的,他们不容易成为富豪。有没有写经济学书发财的呢?太多了,这里仅举一例:格列高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约稿时出版社就付了20万美元的定金。1998年,在美国创下了经济学著作卖价250万美元的吉尼斯世界记录。出版当年就高达20万册,并被美国3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成为天下第一的经济学著作。经济学家梁小民先生翻译的中文版《经济学原理》88元一套,2002年就已经发行了20余万套,后来还出了彩色豪华版,可见其销量和经济效益。
问:创意产业是目前备受关注的产业,国内很多人士想尝试也正在尝试去开发和发展,您对此领域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看法?
答:创意产业是很有前途,因为,它几乎不需要自然资源。市场空间也很大。就说文化创意产业吧,人在吃饱了、喝足了之后,肯定需要精神的享受,享受什么?如何享受?如何最低成本地享受?这些问题的解决,会带来商机,或者说,这个趋势将为创意产业提供巨大的创意空间和利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