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论创新04


 

教育研究方法论创新04

 

  20世纪40年代,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统称“系统科学”)几乎同时问世。“三论”所包括的理论和方法为教育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三论”的出现,有助于教育科学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打破就教育论教育的传统思维方法,打破在教育科学原有的狭窄概念范围内打圈圈的自我封闭状态,从方法论上提高研究水平。

 

  “三论”从整体出发,为达到最优化的目标,从部分与整体的有机联系中揭示整个系统的运动规律。据此,进行教育科学研究,首先要把教育看成是一个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整体系统,而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组合。只有从教育系统内部分与部分之间以及教育系统与教育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进行整体考察,才能科学地把握教育。教育系统是按一定层次结构组成的复杂的等级系统,其不同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其整体不等于各组成部分简单相加的总和。因此,研究其整体结构时,要利用系统中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提供的“附加量”来发挥和提高整体功能,避免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和方法。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为了改变理论研究中长期存在的分割局面,改变专题研究和局部研究多而综合研究和整体研究少的现象,把现代系统论方法引进教学论研究,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全面研究其各种要素、结构和功能,揭示这些要素之间必然、有规律的联系及其在特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

 

  我国一些中小学目前在进行整体综合改革实验、全面发展教育实验。小学教育整体结构改革实验,就是从小学教育是一个由若干部分、若干因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一基本事实出发,根据系统的“组合质变”原理,从调整结构中诸因素的相互关系入手,力求达到提高教育整体功能的目的。因此,整体改革既包括学制和课程,也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和教学;不仅研究课堂教学结构和方法,也研究课外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活动和个性的充分发展;既研究学校教育,也研究学校、社会与家庭教育的结合;既研究尖子生的培养,也研究后进生的转化。这种整体改革实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的诞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三论”的基本理论。例如,耗散结构论强调系统各要素之间协调发挥作用,认为耗散结构中各个要素可以在局部有某种不规则的独立运动,但要素之间却要因一定的关联而协同运动。正是这些为系统总目标而进行的协同运动贡献的总和,使系统在整体上能够呈现出各个要素所不具有的新功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整体性悖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如果把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作为系统的要素考察,那么不难看出,它们无论在机构安排、专业设置和人员使用,还是在课程安排、新生录取和毕业生分配上,都有着某种程度的自主权,即独立运动,然而又都是围绕教育总目标进行一切工作的,并且彼此之间尽可能保持良好的匹配和耦合。

 

  由上可见,“三论”和“新三论”方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运用它们来研究教育,是当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