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房价在某些人眼里的确很低


中国的房价在某些人眼里的确很低

---因为他们的月工资就能买多套商品房

/汪华斌

在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的年会上,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语出惊人;他说:“同30年来的工资上涨水平相比,中国的房子等于没有涨价”。一时间很多人不理解,认为这是对中国现状的颠倒黑白。然而我们社会少数高收入的人却从自己的亲身体会中,的确感受到了工资快速上涨;但房价的确没有涨。因为按他们在住房改革初期的收入与房价计算,那时买套住房大概需要近二十年;所以当时我国的商品房竟然多年的销售主体只能是港澳台老板和明星演员们。然而按照现在这些高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计算是每个月就可以买几套住房,你能说这话错了吗。所以任志强的话是没有错,因为他就是高收入群体的一员;他的一个月的收入就能买几套商品。然而这话的确又错了,他的话错在是对中国的老百姓说;我们社会现在占有绝大多数人的老百姓,能用月工资买商品房的能有人吗;就是用二十年的工资买一套商品房的人都凤毛麟角,所以中国的老百姓到现在还认为中国房价是天价;因为一辈子买不起一套住房的价格能合理吗。

我们知道美国是一个销售住房最宽松的国家,其金融危机也来源于房地产的贷款形式;但他们的房价与工资却相当平衡。如美国房产商所经营的都是现房,而且是装修房;在外形基本与我国的豪宅相仿。然而就是这样的住房,在美国的售价折算成每平方米的单价竟然普遍低于8000元人民币。这还是在不比较工资收入的情况下,我们就知道美国的住房比中国的实际房价低得多。如果我们知道了美国人的实际收入水平,我们的心情更加难以平静;因为在美国一位领取最低工资的人也只需要5年时间就能购买一套装修好的100平米的房子。而我国最低工资者如果想着买一套100平米的商品房,不吃不喝也要用一辈子的时间;这还只能是国家补贴的经济房。如果我们想拥有一套真正的商品房,估计两辈子都没有可能。为什么我们现在年轻的中国白领成为房奴受累,就因为不知道中国的国情与美国的差距;所以很多白领买商品房,实际是用家中父母亲一辈子的积蓄完成的。然而即使这样,他们自己还要背负多年的经济枷锁。

正因为如此,我们社会相当长时间的商品房实际对象并不是中国公民;而是港澳台的老板和一些到大陆淘金的演员。为什么台湾人在大陆包二奶,就因为自己有多处商品房的原因。在我们社会商品房的房价与实际收入不对称时,我们有一个群体快速的与之对接了;这就是我们社会的官员(和相对应的权力者)。这些人首先解决的是自己的收入与西方国家接轨,如我们国企的高管们;他们一夜之间实现了百万或千万的年薪制。别看这一工资改革,实际提前完成了与商品房价格的对接。看我们国企的高管们,他们在房地产改革初期想买商品房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虽然比老百姓的工资高八倍,但真的要买一套商品房也需要多年的积累。可当他们的工资与西方国家接轨后,他们一夜之间就实现了每月收入能买一套商品房的目标。按照这样的上涨幅度,我们的房价的确没有涨;因为这些人从需要二十年买一套商品房的收入水平,快速地涨到了每个月能买多套商品房;你能说商品房涨了吗。当然没有,而且现在有些高管的收入水平是每月可以买多套商品房;所以中国高管现在成为港澳台老板都羡慕的人,因为港澳台老板现在是没有这么大的能力与勇气。如此说来,中国社会的工资上涨幅度的确超过了商品房的上涨幅度。

此外我们社会这些高收入群体(含政府官员)的工资改革并没有改变其“官本位”的待遇,所以他们计划经济的待遇也是水涨船高;结果这些人吃喝玩乐全部被公款包了,所以福利房也是我国高收入群体(官员)的普遍存在的现象。看我们这些拿着天价收入的高收入群体(官员),竟然同时还有单位的福利房;所以他们的住房价格还要便宜。如我单位的负责人全部是带车库的别墅,可改革价格竟然不到二十万;相当于一个商品房的零头都不到。谁叫人家是官呢,这就是官的好处;官的工资能快速上涨,反而买房的价格却是最低;比老百姓的经济房还便宜。所以高收入者在中国是不需要消费的,因为人家是有公款的待遇作为保障。

然而作为中国住房改革最大的牺牲者是老百姓,老百姓被推到社会上自己买商品房了;如我单位就把当初定为无房户而没有分房的人全部下岗了,说这样企业就减少了负担。而这些下岗的人连生活都无法解决,再要他们去买商品房那不就是幻想吗。事实的确如此,我们社会真正买房的刚好是有住房的人;如我单位的处级干部除了单位分的复式楼外,全部都买了商品房;最少的买了三套,最多的竟然买了十一套;相当于所有的大城市全部有商品房。当然这些人当初买房的目的并不是居住,有很多人还是想炒房。现在商品房观望之时,这些人全部把钱转移到国外去了;所以现在叫他们去买商品房,他们都不会买。

我们社会就是这样两极分化,高收入者有单位的住房;而且一个月的收入能买几套住房,但他们却不买商品房了。因此我们社会现在商品房的对象竟然是没有住房的老百姓,这难道不是我们社会的一个笑话吗。现在没有住房的老百姓全部是低收入阶层,就是政府补贴的经济房都需要一辈的积蓄;那么商品房基本是不可能。为什么我国的商品房过剩,就因为有钱买房的人正好是有住房的人;而没有住房的人又是低收入的群体,而这正好是我们社会绝大多数人的群体;所以住房过剩是消费能力的限制,而并不真的是住房过剩。

我们从管理学上讲,房子问题从来就不只是房价的问题;首先它是需求,其次是需求能力的问题。现在我们社会需要的是老百姓买商品房,而买房的房价当然与老百姓自己的收入有关。现在的问题并不是高房价的问题,而是老百姓的收入来源问题;如我单位的老百姓,在商品房的初期也是二十年能买一套住房;可现在却退步到五十年才能买一套商品房。这还是我们那些有国家保障的国企在职人员,至于我们那些下岗的和社会上的无业人员;估计这辈子想买商品房都是妄想,因为他们连实际生活都困难;又用什么去买商品房呢。

是啊!如果我们社会现在对实际住房进行清理的话,并实行每人一套住房分配的原则;即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就有得到分配一套住房的权力。而这套住房并不是按照价格购买,而是按本人的实际收入扣除五年即可;如你是年收入3000元的人,则国家分配一套商品房给你;最后从你的收入中扣除一万五就行了。再比如我们那些年收入8000万的人,国家将他(她)的五年收入全部扣除;也就是四个亿归国家所有,通过这样的政策保证我国公民人人有住房。而对流通领域的商品房则执行税收来增加国家的收入,即增加一套住房的税收就增加一倍;用这样的商品房价格保证商品房的效益收归国有。

是啊!站在高收入的群体看,我们社会的房价的确不高;因为人家一个月的收入就能够买几套商品房,你能说商品房的价格高吗。然而对绝大多数的老百姓来说,就是政府补贴的经济都需要一辈子;那商品房几乎是妄想,你能说商品房的价格不高吗。因此对中国房价的认识不统一,主要是因为我们社会两极分化的收入;这才是我们房价认识差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