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舆论监督别等“屈打成招”


 

应对舆论监督别等“屈打成招”
 
4月17日晚上,王帅给《中国青年报》记者打来电话,说他拿到了国家赔偿,共783.93元。王帅告诉记者,今天灵宝市公安局局长宋中奎等赴上海向他道歉,称这是一起错案,王帅在网上发帖的行为不够成诽谤罪,公安机关在执法上有过错,没有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办理,目前已经撤案。(18日中国青年报)
随着河南省副省长、公安厅长秦玉海和灵宝市市委、市政府、公安局的相继表态、道歉并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理,以及国家赔偿的落实到位,备受关注的“灵宝帖案”终于告一段落。整个事件从发生到处理,值得反思的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地方政府或职能部门该如何应对民意质疑和舆论监督,是知错认错、主动纠错还是将错就错、躲避抵制,直至招架不住时才“屈打成招”?
华南虎照事件无疑是“屈打成招”的一个极端“典型”,不久前发生的躲猫猫事件同样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板,在舆论不依不饶的穷追猛打下,才不得已给出“说法”,尽管最后真相大白,有关人员也被追究责任,却没有能有效化解民怨,消除大家心中的疑虑,给当地政府部门造成了难以低估的负面影响。
在“灵宝帖案”事件的处理上,有关方面相对明智得多。最初,当地有关负责人也曾试图以损害地方和有关领导形象等理由替自己辩解、开脱,但在人民网、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给予关注后,他们没有再死扛硬撑,很快承认自己执法有错,并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理,短短几天便平息了沸腾的网络舆情。
民众不是刁民,我们没有理由低估他们的觉悟。在执政、执法过程中出现偏差、失误或者群众不理解的情况是难免的,只要实事求是地作出解释、澄清和纠正,大家完全会予以理解和谅解的。如果灵宝方面一开始就虚心认错,主动纠错,或许情况又大不一样,其形象不但不会因“诽谤”而被抹黑,相反还可能变被动为主动,赢得群众的好评,在大家的心目中变得更可亲、可信、可敬。
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特别是对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明摆的事实,如果含糊其辞、刻意回避、死捂硬藏、敷衍塞职,怎能不激起民愤,舆论又岂肯善罢甘休?随着信息渠道越来越通畅,舆论监督和民意批评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如何作出诚恳、适当的回应,就成为摆在各级政府官员面前的重要课题。处理得好,可以挽回影响,赢得理解和谅解,否则,只能走向反面,损害政府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