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孩童就会懂得人生


懂得孩童就会懂得人生
                  锲舍/文

  前几天,写过一篇《笑谈徐新名言“看懂人生就会做生意”》,完了之后,又不禁想到:何为人生呢?(参阅《锲舍词典之人生》)如何懂得人生呢?
  正如锲舍所言:人生就是人的出(初)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理解了人初生时期的孩童,就会永远懂得人生。换言之,了解了你的过去,就了解了你的未来。

  以前我很欣赏一首流行歌的歌词:30以后才明白。实际上,30以后未必真明白,有了孩童才会明白人生的真谛。

  中国人常说,不养孩子不知父母恩。这只是养育孩子的收获其一,其二就是,抚养不好孩子不会懂得人生。

  几乎每一个切身抚养孩子的成人都有以下真切地体会:

  在孩童清澈的眼睛前,作为成人你有责任只能把美好的一面展现给他,不能有暴力倾向,不能对孩童怒目相向,更别说打骂孩童了--那绝对是“万恶”的错误,好比是用硫酸泼向嫩嫩幼苗。
  在孩童倾听的耳朵旁,你不能说谎,说谎等于把孩童引向一条通往地狱之路。你甚至不能大声斥责孩童,大声怒斥孩童好比是沙尘暴吹向刚出土的幼苗,其后果可想而知。
  在孩童很多类似“我想要摘月亮”的要求前,你千万不能一口回绝,更别说大声斥责了。你要谦卑地跟他讲宇宙的知识、人类客观能力的限制和关于月亮的美妙神话。
  你要认识到:孩童就是成年人的上帝。他的要求,你一个都不能拒绝!至少是不能用“拒绝的口气!”你要用孩童气般的语言把你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地讲给他听,并且要让他听得懂。耐心一点,像对待你的尊贵的VIP客户一般。
  对于孩童的任何要求(请注意:任何!)你一个都不能拒绝,哪怕是你认为“不能完成的”“不能达到的”!因为这反映了孩童成长的客观规律。(这可能是大多数成年人无法理解的!因为每一个成年人要患有严重的孩童成长规律健忘症!)你所做的只能是赞扬他的奇妙想法,鼓励他,引导他。并且他的有些想法,恐怕你是难于应付的,那么你或许可以退一步,延迟他而不是打击他的想法的实现。

  每个孩童都是不一样的天才和哲学思想者,而成年人不自觉地充当了天才哲学的扼杀元凶,这也许就是人类的原罪之一。美国当代哲学家、麻省理工教授马修斯(gareth B. matthews)在他的名著《哲学与幼童》(Philosophy and the young child)中写道:“成人常常阻止孩童提出哲理问题,起先是以自以为是的态度对待他们,次则引导他们好问的头脑转向更加实用的探索。”
  马修斯写道:“许多学生似乎对运用哲学是与生俱来的观点有抵触,为了解除他们的怀疑,我无意中想出了一种方法,向他们证明,就是他们中许多人在孩提时代就已经在运用哲学了....他们曾经喜爱过而且是被认为与生俱来的一种活动,不过这种活动后来为适应社会生活需要而放弃了。”
  马修斯研究证明:如果使用和孩童相处的思维方式,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就会变得简单易行,这个社会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孩童就是你的神话,孩童的出生成长意味着成人从美好的未来走向充满喜怒哀乐的现实,成人的失而复得完完全全可以从孩童身上看到。

  孩童的成长真切地反映了人类成长的规律。孩童的成长需要好的家庭环境,需要你营造真善美的家庭小气候。正如人类的成长也需要社会良好的大气候一样。
  孩童就是你的上帝,像对待孩童那样对待你的父母师长、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同事客户,你又怎么会不成功呢?

 

附:同题《眼睛》诗三首

 

  眼睛
   孙犁(著名作家)

 

婴儿的眼睛是清澈的
青年人的眼睛是热烈的
中年人的眼睛是惶惑的
老年人的眼睛是呆滞的
世界反映到婴儿的眼里
是完全客观的
完全真实的

因为婴儿对它没有判断
等到有了判断
世界在人的眼里
就不是完全客观
也就不是完全真实的了
因此就有了感情的反射
热烈、惶惑,或是呆滞
热情地追求过了
有了失败的痛苦
再追求
再痛苦
因此有了惶惑
及至老年
已是无可奈何
他没有勇气
也没有力量
于是他的眼睛
表现了呆滞
这是人生的过程
但不是世界的过程
世界的过程
仍像在婴儿眼里一样
在客观的运动
孔夫子说了一遍
老子和庄周又说了一遍
苏格拉底说了一遍
黑格尔又说了一遍
世界仍然按照它的意志运行
人的眼睛
仍然按照年龄和经历
变化着它的神情
    一九八四年四月十日

 

眼睛
  公木(著名诗人)

 

恒无欲 以观其妙
恒有欲 以观其微

      老子《道德经》一章
婴儿的眼睛是清澈的
青年人的眼睛是热烈的
中年人的眼睛是严峻的
老年人的眼睛是睿智的

世界反遇到婴儿的眼睛里
大不过妈妈的奶头
日影恍恍 月色溶溶 风丝细细
吹不皱一池春水

青年人的眼睛搜寻世界
猎人追逐猎物 情人追逐爱情
蜂蝶追逐花朵 风追逐火
劈啪作响的光与热

中年人的眼睛把世界探索
实验台上决定成败的数据
田野里判分丰歉的收获季节
“?”“!”起伏交织的乐章

世界浮现在老人的眼睛中
一本摸索断线了的百科书
一张偿付过了的账单
苦辣酸甜都已中和为平淡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不会隐瞒更不会说谎
愤怒飞溅火花哀伤倾泻泪雨
它给笑声镀一层明亮的闪光

思维着的精神之中枢
并不只是悠悠然用来旁观
它提供信息以作判断
没有判断便什么也看不见

婴儿以哭号召唤乳汁
凡有生命就有意愿
完全的客观和完全的真实
自然存在着 却不能把意愿窒息

人类生活于第二自然
有名乃源于无名
无欲只是说不妄想不臆造
有欲意味着追求理解通过钻研

清澈不是从无欲中来
热烈严峻睿智都基于实践
人的过程尽管只是一瞬间
但它必然和世界的过程同步

岂只同步 人的过程
原是世界过程的有机构成
不管古今哲人说了什么
都是世界的一种自我思维活动

假如世界只在婴儿的眼睛中
做着纯客观自在的运动 
可能人类还与古猿蜥蜴同居
攀援跳跃在原始森林里

惶惑和呆滞并非有欲的苦果
而是清澈热烈睿智的侣伴
正如夜是昼的间歇 阴是阳的一面
若是没有眼睛 世界会有什么意志呢
  1984年7月28日读孙犁兄《眼睛》,心血来潮,率然命笔。经八、九两月,又度增订,遂成今稿。仍感

言难达意,话说的忒拙笨了。9月21日追记于长春。


眼睛   

  陈容敬(著名诗人)
 
最澄清的湖水蓄满了婴儿的眼睛,
当世界还没来得及向湖面投影;
纵然有时从梦中哭醒,
面对的也只是甜甜的奶汁,
微笑的母亲。

惊叹号在少男少女的明眸中舞蹈,
为了许多事物,
时时狂喜地蹦跳;
云的姿态、花的颜色、河海的浩淼……
童话般的景象,谁说的清有多少!

青年人眼睛的湖上逐渐有问号游荡,
带同理想和希望,
忧郁或迷惘;
焦急不安里燃烧起丰满的热情,
智慧要穷究一切,勇敢要摘取星光。

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苦闷,
在中年人眼神中交替滋生;
道路才走了一半、半道上更多跌扑,
何处有平坦的大道直透云层!

谦虚的宇宙蕴藏着奥秘无限,
赶路人啊,
何需时时去打听终点;
勤奋地探索,
虚心地检验----
头顶时天空:辽阔、缄默、庄严。

          1982年2月
           

(锲舍又及:此三诗见于《青年文摘》1985年11月号(初载于《诗刊》1984年第7期和第11期),此书锲舍

中学时收藏至今,恍惚近廿十载矣。网上难寻,故抄录附于此,以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