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低端:中国同样能崛起


 

                             做好低端:中国同样能崛起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李迅雷

 

                          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好还是不好?

   所谓低端,大概包括这样几方面,一是指技术含量相对比较低的产业,如纺织业、食品加工业等;二是指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如贴牌生产或替别人整机提供零部件生产(如OEM、EMS)等;三是指同一行业中的低端产品,如小排量的廉价汽车等。不难看出,中国过去三十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就是由低端生产推动的。二战之后,全球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发生了三次,分别从欧美到日本,从欧美、日本到四小龙及南美等;第三次则从80年代开始,全球的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虽然处于产业链低端意味着别人挣大钱我们挣小钱,而且还要饱受环境污染之苦,但最大的好处是实现了宏观经济学中两个最大目标,那就是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与印度相比,虽然印度从发达国家的服务业转移中也受益匪浅,如印度的软件业已经确立了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的显赫地位,但软件业所创造的就业人数也不过200万而已,而中国仅出口产品制造部门创造的就业人数应该在1.5亿左右。因此,中国与印度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差距的拉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做了制造业中的低端,而印度则做了相对高端的软件业。

    波特(Michael E.Porter)把国家之间竞争所推动的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富裕驱动。按这样的划分,日本应该从70年代末就进入了创新驱动阶段,但从80年代末起近20年时间里,它几乎没有进步,日经指数在1989年达到38900点之后,不断下行,目前只有8800多点,明显进入了富裕驱动(衰退)阶段。在第三次全球产业转移过程中,唯一成功胜出的大概就是韩国了,目前正处于创新驱动阶段。而中国目前还在投资驱动阶段,按理说,随着中国出现人民币升值、劳动力价格上升,已经有产业再度向其他地区转移的迹象,无奈中国太大,人口众多,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中国要把低端产业转移出去好像不太容易。更何况目前中国也正遭受美国金融风暴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实现产业升级的愿望似乎也变得遥远了。

    从全球产业转移的角度看,中国当初能够获得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当然是件好事,如果能在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产业转移中再次实现产业升级,从产业链的低端上升到中高段,则更是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但问题是我们是否已经具有了产业升级的条件?似乎还没有。以汽车行业为例,日本和韩国都利用产业转移之际,发展和壮大了自主品牌的汽车产业,如丰田和现代,而中国则相反,通过三十多年发展起来的自主汽车品牌,如解放和红旗,在汽车行业的中外合资过程中几乎都被挤出市场。日本在工业化过程中,采取的策略是先满足国内需求再出口;韩国是通过向外举债和引进技术来发展自主产业,通过鼓励国内消费者购买国货来壮大产业规模。而我国则更多地采取中外合资的方式来发展制造业,这个过程中必然使得老谋深算的跨国公司逐个消灭中国的本土品牌,如上海原本是中国名牌产品最多的地方,如今象蝴蝶牌缝纫机、金星电视机、上菱冰箱等已经看不到了。

由此看来,即便是低端,我们也没有做好。

                                  发展低端应该是现实的选择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发展战略,都想成为强国,都不想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处于从属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发展战略经历了两个30年的两次选择,第一个三十年我们选择了不参与国际分工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经济发展战略,即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推进农轻重全面发展的战略,形成了较为完整而独立的工业体系,GDP增长了两倍以上,工业迅猛发展,与农业的产值几乎相当。当时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当属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发展最快的时期。第二个三十年中国选择了对外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纳入到全球产业分工中,GDP增长了八倍以上,在全球堪称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

    比较这两个三十年,可以发现,摆脱国际分工体系的自我发展显然是比较慢的发展战略,但要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同时又想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这就需要实现产业升级,与别国竞争核心技术、营销网络和定价权,中国具备这样的实力吗?拿纺织行业来说,几乎全球所有的纺织织物中国都已经掌握了生产技术,但一样得处于从属地位,获取微薄利润,甚至承担订单不足的风险。原因在于我们既没有品牌,也没有营销渠道。80年代起我们之所以要大量吸引海外直接投资,觉得这样既可以弥补资金缺口,又可以学到外国的先进科技和管理技巧,同时又不会增加外债,这样的发展战略确实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跨国公司也有它的发展战略,那就是扩大其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同时挤垮或消灭其在中国的竞争对手(或潜在的对手)以及本土品牌。如不久前可口可乐高价收购汇源果汁就是一个例证。因此,我们有我们的战略规划,人家也有人家的如意算盘,况且跨国公司有太多的开拓新兴市场的经验,我们显然在经验和信息获取方面处于不利地位。所以,对外开放三十年后,中国的国际分工从属地位已经进一步固化了。我们想实现产业升级,人家也在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这就是竞争,看谁能够获胜。

    而我国在研发方面仍存在很大的体制问题。首先是以政府财政在科研投入方面,基本上还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正如我国从中央到省级的科研院所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人员结构老化,冗员和离退休人员的费用挤占科研经费;高等院校大量扩招,教研质量下降。虽然财政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在逐年上升,比重并不算少,但由于科技经费下拨的方式有太多的行政色彩,效率低下,浪费严重。

   其次是企业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在发达国家,企业的研发费用是超过科研院所的,中国则相反。以汽车工业为例,以国企为龙头的中国汽车业在研发投入上极少,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2%,而国外一般在5-10%之间。即便是财政部下拨给企业的科技三项费用,要真正转为企业的研发费用也是要打很大折扣的。

    由于中国企业研发能力较弱,而且整个国家的科研能力也不强(如与日本相比,我们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中国籍的人获得过诺贝尔奖,而日本已经有15个人获得该奖),这也是对中国要摆脱产业从属地位的一个掣肘。过去的历史确实值得我们去思索:在四大发明之后,我们还有那些发明是值得世人称道的?与我国台湾一起成为四小龙的韩国,形成了汽车、电子等自主产业,称雄全球,而台湾却没有?这到底只是体制的问题还是有其他别的原因。

   上述谈到的主要是制约我国实现产业升级的障碍,其实,反过来看,由于我国就业压力巨大,而发展低端恰好可以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从东到西非常丰富,劳动力要素禀赋优势将长期存在。因此,二次大战之后,每隔20年左右一次的全球性产业转移到了中国或许就是终点了,中国应该牢牢抓住不放,而不是好大喜功地去腾笼换鸟。事实上,如果我们的低端产品、低端产业或者低端角色真的做好了,一样可以增强我们的经济实力,一样可以提高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一样可以让中国崛起。

    以食品行业中茶叶为例,它应该属于科技含量不高的低端行业,但中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名茶众多,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等,却没有一个在国际上叫得响的茶品牌。由于缺乏品牌,加上出口茶商相互压价,形成了所谓“种植面积世界第一,产量世界第一,出口量第三,创汇额第四”的怪现状。中国出口茶叶在国际市场上每公斤仅值2美元左右,平均茶价比印度低四成,比斯里兰卡低六成多,甚至比肯尼亚的茶叶价格还要低20%。而英国虽然自身不产茶,却拥有全球最大的茶叶公司――立顿,立顿红茶每年的销售额现在已经突破30多亿美元,几乎相当于我们目前茶叶农业产值的70%。因此,低端行业如果能够做到立顿这样市场份额,其经济价值丝毫不比最优秀的高科技企业逊色。

    而中国95%以上的企业,无论是低端还是高端,都只有产品,没有品牌。如果我们低端行业或企业的品牌能够不断树立起来,中国在低端行业的全球市场份额就可以得到提升。中国虽然已经是包括纺织品、玩具、摩托车、彩电等上百种产品的全球生产和出口第一的国家,却既缺乏核心技术,又没有品牌,我们的出口策略大多是低价倾销,其结果是损人不利己。比如,我国在跨入21世纪之后就超越日本,成为摩托车生产的第一大国,但2002年出口的平均单价只有160美元左右,如果企业都依法纳税,估计还要亏损。而日本的出口单价达到3000多美元,因此,中国摩托车的出口创汇额只有日本的40%,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自己在进步,比如,目前中国的摩托车出口单价已经提高到了400美元以上。而我国的纺织服装行业,虽然长期给别人做代工、做贴牌,但近年来中国服装的质量已经显著提高,虽然标签是仍是国际名牌,但大家都知道这是中国制造。如果我们更多出口产品的质量能够提升,建立起诚信有序的经营理念,即便永远做低端,中国也同样可以崛起。

 

                     做好低端:政府需要调整角色

    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给蒙牛、伊利这样迅速崛起的民营企业的打击是空前的,象蒙牛那样在不到十年时间内迅速成为中国乳制品行业龙头的神话,却因此而破灭。其实,三聚氰胺事件只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中的冰山一角。很多国家经济增长的案例说明,当一国的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之后,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会凸现出来,社会秩序被打乱,企业为了盈利而不择手段,诚信缺失、道德沦丧……注水牛肉、太湖蓝藻事件、黑煤窑事件等等,我们实在不应该把这些现象看成个案,在如今这个暴发户不断涌现的年代里,不少企业的心态都是很浮躁的,要期望企业能自觉自愿遵守经营道德规范是不现实的想法,

    不久以前,还有很多学者建议要把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如今,中国制造的商品正面临越来越多的责难,而一大批心态浮躁、正为仿制而乐此不疲的企业,怎么花一大笔研发费用去实现“中国创造”梦想呢?我们实际上连低端都没有做好,连很多“中国制造”的低端产品在质量、环保和食品卫生等方面都得不到认同,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确实不容易。这就要求政府能够认清中国当前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审时度势,加强对企业监督和干预,而不完全是为了增加当地的税收,一味去包容、包庇企业不当甚至违法行为。笔者以为,政府可以从国内生产、销售和出口国外两个角度,对企业及其商品进行监督和干预。

    中国乳制品行业之所以出事,是因为国家给了他们“免检产品”待遇,因此,从国内生产及销售角度,国家质检部门应该进一步扩大取消免检产品的范围,如对于与食品相关的产品或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危害的产品,都应该取消有关免检产品的质量认证。此外,对生产过程的环保问题也应该加强检测力度,为了避免当地环保部门的与企业达成“默契”,国家环保部门应该更多地利用民间力量来治理环保问题,加大奖罚力度,如给予举报人一定的奖励等。鉴于中国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面临诚信缺失的问题,非常需要政府采取行政和舆论等各种措施来监督企业――这势必会增加企业成本,减少政府税收。但政府可以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提倡消费本土品牌商品等软广告的手段,来提升本土企业的竞争力,而不是过去的包容和迁就。

    从产品出口的角度看,我国出口商品制造企业普遍采取的营销策略是低价营销,相互压价,其结果往往是出口产品毛利率下降的同时,还要遭遇别人的反倾销报复。因此,政府除了采取加强对出口产品质量的监督外,还应该针对中国成为世界头号反倾销目标这一现状,加强与反倾销调查较多的行业协会及相关企业进行协调,如通过制定产品的品质标准、通过行业协会来限定最低出口价格,甚至通过采取出口配额的方式,来限制出口规模等。

    这样做的结果肯定会影响我们的出口规模和创汇收入,但对我们的长期发展应该是有利的,中国企业的弱点除了诚信缺失外,短视恐怕也是一大弱点,当然,竭泽而渔的现象也不止是企业的行为。由于中国没有象西方国家那样,还可以有宗教的约束,因此,政府的引导和协调就更显得责无旁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