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记者的处境很尴尬,写正面报道没人理你,搞监督风险又太大。”李蔚华颇有感触。
面对“收入低、保障差、风险高、压力大”等行业特点,李仁轩还是希望年青人要把握好自己:“媒体市场化后,许多记者都不占编,流动性大,有人对工作不太珍惜。加上看到下面胡搞的‘记者’收入颇丰,如把持不住,极有可能会沦为‘假记者’后的真记者,甚至直接从事违背良知、道德之举。”
“辛苦一点、危险一点都在其次,主要是现在媒体的公信力受到质疑,许多人戴起有色眼镜看记者,防备、反感记者,使记者的正常采访难以开展,自尊心屡受打击。”参加工作不久的山西某媒体记者王筠道出了许多同行的心里话。她希望政府能加大监管力度,不能让李鬼砸了李逵的“饭碗”。
以上内容,反映了媒体记者的尴尬处境,在人人都是记录者的时代,借报道为名,进行不良公关的企业或者个人,大有人在。真正的好记者,反而形象受到影响,甚至摸黑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记者的影响力似乎渐渐淡化了,一个点击量上千万,甚至上亿的博主发表一篇文章的影响力可能远远比一个普通记者发表的一篇稿子大得多,再加上普通记者并没有多少官方背景,受到冷落似乎也是情理之中了。看来,记者这行怎样才能持续发展,如何才能起到应有的舆论监督作用,确实值得我们很多人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