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平安银行信用卡推出“失卡保障”服务,其内容为:额度最高达五万元,保障时间72小时,并提供信用卡被抢劫取现损失保障。引用一些媒体的话,称这一“革命”性的承诺激起了信用卡业内的千层浪。
实际上在此之前已经有银行推出了类似的服务项目,包括有:
银行
|
保障内容
|
保额及条件
|
招商银行
|
挂失前48小时失卡保障,不包括凭密码进行的交易,如预借现金、网络交易、电话转账等。
|
金卡保1.5万,普卡保1万,白金卡保额最高为信用额度。
|
交通银行
|
挂失前48小时失卡保障,不包括如ATM取现、网络交易和电话转账等交易。
|
最高2万元人民币/卡/年,
(费用:“用卡无忧”服务 12元/三个月)
|
平安银行
|
挂失前72小时失卡全额保障和被抢劫预借现金全额保障。
|
不超过信用额度上限,最高不超过人民币5万元。以主卡持卡人开户日起,1年为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内,包括附属卡持卡人只可获得一次赔付保障。
|
广发银行
|
挂失前48小时失卡保障,不包括提现、转账等须使用密码的交易和网上交易。
|
每卡最高保障金额限该卡信用额度,新开卡客户在首次刷卡消费的次日即享此项保障,连续6个月没有发生交易的信用卡将被自动取消该项保障功能。
|
光大银行
|
挂失前48小时失卡保障,密码交易除外。
|
普通卡主卡和附卡合计每年不超过5,000元(含),金卡主卡和附卡合计每年不超过10,000元(含),白金卡主卡和附卡合计每年不超过30,000元(含)。
如果丢失多张中国光大银行信用卡,则赔付总额不超过客户所丢失的最高卡种对应的赔付限额。
|
华夏银行
|
挂失前72小时失卡保障,取现、网络交易和电话转账等凭密码交易、在国外被盗刷而导致的资金损失以及在国内被盗刷而导致的外币交易除外
|
最高赔付金额钛金卡为人民币20000元。金卡为人民币10000元,普卡为人民币5000元,
|
浦发银行
|
“优先争议处理”,当持卡人发现消费款项有疑问时,可即时向信用卡中心提出争议申请。出于对持卡人的充分信任,可暂时不支付该笔有争议的交易金额。经调查确认该笔争议无误,才会把该交易重新记账。
|
|
在近几年信用卡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发展的情况下,银行过多地将重心放在发卡环节,而不重视用卡环节中的风险防范与控制,信用卡犯罪的案件时有发生,也导致了各种骗刷、盗刷卡现象日益严重,因信用卡失窃被盗刷的案件也呈现上升趋势。据中国银联的统计,仅2007年上半年,全国信用卡诈骗立案1171起,涉案金额达4461多万元,因伪冒申请信用卡造成刷卡银行的损失占全部欺诈损失的80.68%。
虽然信用卡都具备“挂失零风险”的功能,但是这种功能只能防范在获知卡片失窃或遗失而向银行进行挂失以后可能产生的被盗刷风险,即银行受理并确认挂失手续生效后,因信用卡再被使用所可能产生的全部经济损失将由银行承担。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多数造成经济损失的持卡人都是在信用卡被盗刷后才发现信用卡已经遗失或被盗,损失几乎是无法挽回。
银行推出“失卡保障”服务,从一定程度上对于持卡人来说无疑是得到了一种安全保障。然而当仔细研读一下各家银行相关条款后发现,这种保障服务是有很多的条件限制,除设定了多项违规操作不予保障外,即便是正常的盗失卡,都需要一系列繁杂的手续,首先是要到公安机关报案并将报案回执送交信用卡中心,之后按照银行规定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调查。正是这种调查多数只是由银行与公安机关之间进行,其结果对于持卡人来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失卡保障到底最后能不能让持卡人得到,“失卡保障”的定义到底是银行来界定还是由司法机关来界定,这对于持卡人而言都是无法确定的,“失卡保障”服务对于持卡人来说本来是一件好事却可能再次引发持卡人与发卡银行之间的矛盾。正是由于这种对相关规定理解上的分歧造成一些持卡人无法得到保障,而引发的持卡人与银行之间矛盾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换个角度来看,银行在失卡保障的问题上也是有其苦衷的,即无法保证某笔交易或划款不是持卡人自己所为然后谎称被盗用,至于那些司法调查也限于诸多客观原因和条件,很难有明确的结论来判定结果。正是有鉴于此,对于消费交易的争议,各家银行只能各自制定标准,有的银行采取先暂时不支付有争议的款项,待调查清楚后再作处理,有的银行采取用户先把有争议的款项缴纳后再作调查,以免计算利息或在征信系统留下记录。而作为银行主管机构的银监会,在其制订的相关规范性文件中也并未明确信用卡损失该由谁来承担。这也是造成该服务实际上难以扩大的原因之一。
在美国这样信用卡极为成熟的市场中,基本上做到了信用卡持卡人的零风险。在《诚实信贷法》、《公平信贷结账法》,以及《信用卡发行法》中,都规定了合法持卡人如果对于某笔未经授权的消费或因失窃被盗刷造成的经济损失,持卡人最多负担50美元的费用,甚至不需要承担责任。当然这一点,也是基于完善的信用体系基础之上的,在《诚实信贷法》中对于欺诈使用信用卡也规定了严厉的刑事责任,一旦持卡人被证明进行恶意欺诈,其信用记录上会染上很大污点,得不偿失。国内由于个人信用体系的落后,真正实现“失卡保障”仍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有相关人士表示,平安银行推出的“失卡保障”服务,将改变行业内盛行的风险承担机制,给信用卡安全加上盗抢遗失的保险锁,锁定持卡人的风险。笔者对此观点不敢苟同,这个服务与其它银行推出的“失卡保障”服务相比,除了增加了“被抢劫取现保障”外没有其它特别之处,比如密码交易也同样免保。而就目前信用卡不采取交易密码的已经很少了,至于“被抢劫”而被迫说出密码取现造成经济损失的概率又有多少呢?“失卡保障”计划在具体处理中,银行到底能不能为持卡人做好这个保障,持卡人能不能得到相应的赔偿,完全要听凭银行的评判,由此能否真正为持卡人带来安心用卡的保障,只能留待市场的检验了。
实际上在海外发达市场,信用卡被盗用的损失,都是由发卡机构通过购买保险来分散风险的,但国内没有类似保险,必须由发卡银行自身直接面对潜在的损失。如果贸然大规模推出此业务,风险防范问题才是他们最头疼的。由此可见,“失卡保障”服务不应该是独立地推出,更应该有配套的法律法规来作为支持。
国内的金融机构总喜欢采用“国际惯例”来忽悠用户,信用卡交易无密码是国际惯例,但即便最坚决的招商银行也不得不采取了交易密码;跨行查询收费也是国际惯例,现在除了个别大行还坚持外,也似乎不了了之;信用卡透支款项全额罚息是惯例,账单未收到导致逾期还款产生滞纳金是惯例,没有开卡产生年费是惯例......但是像真正意义上的“失卡保障”却没有全部采用国际惯例,而更具有“中国特色”,而更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有专业人士建议,与其等待他们的缓慢进步,倒不如给那些明确表态提供失卡保障的信用卡以支持,也许在这样的推动下,此项业务的普及将会加速来临。但是从目前这项服务的开展情况来看,发卡银行推出“失卡保障”的服务只能更像一个童话,持卡人还是以保护好自己的信用卡为根本,否则真正受到损失的还是持卡人自己。
信用卡的“失卡保障”服务将是未来信用卡发展的大势所趋。伴随越来越多外资银行在内地发行联名信用卡甚至单独发行信用卡,失卡保障应该将会越来越普及,外资银行未来将成为推动失卡保障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失卡保障对他们而言本就是惯例,另一方面全球化的分支机构还可通过在海外购买保险分散风险。如果现在国内有关部门没有认真研究并制订相关法律法规来支持安全使用信用卡,届时恐怕市场份额会被进一步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