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领导干部读书,只会越读越糊涂


让领导干部读书,只会越读越糊涂

夏余才

明天是“世界读书日”,在第十九届书博会新闻发布会上,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宣布,从今年4月至12月,在全省各级领导干部中广泛开展带头读书学习活动,要求每位领导干部每年至少阅读3至5本图书。(4月23日《济南时报》)

人类需要知识,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便是去读书。因为书上的知识,是前人所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读书,就是获取精神上的营养,就是使自己明事理、开眼界。从小我们便与书为伴,墙壁上也总是写着“书山有路勤为径”的标语。一路走来,书并不少读。可如托尔斯泰所言,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许多人读了许多书,甚至读了一辈子的书,事与愿违的是他们并没有听从书本上的“谆谆教诲”,而是与之背道而驰,乃至走向了犯罪的边缘。

如河南财经学院原院长、党委书记徐兴恩,曾经创造了两个“河南之最”:最年轻的正厅级干部、最年轻的会计学教授。一位大学的会计学教授,读的书还少吗?书不仅读的不少,便是自己写书,也写了不少。然而,便是这样一位“饱读诗书”的大学教授,却因为受贿罪而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6年。看来书不但没有让他“明事理”,而且还使之内心深处长出了“恶之花”。

河北省号召领导干部带头读书,其用意并不坏。但问题是,无论做人还是做事,仅靠读书是不行的。徐兴恩因受贿而锒铛入狱,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书本上的知识,只能作为参考,而真正的知识却是来源于生活。我国伟大的诗人陆游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个人不管你读了多少书,若不将“有用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一切皆是“纸上谈兵”的不切实际。作为领导干部,书可以不读,却不能不深入社会深入到民间中去。如今的一些领导干部,屁股除了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便是坐在汽车里。别说深入社会实践,便是让他步行几十分钟也不可能。

要求每位领导干部都去读书,实际上还是流于形式主义。书,读了,问题并没解决。书无法解决问题,书中的知识更无法代替我们的实践。著名思想家卢梭说,社会就是书,事实就是教材。所以,要求领导读书,还不如丢开书,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紧抱着书本,只会让一些人变得越来越不切实际,也越来越只注重表面文章,却进一步远离了现实,远离了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