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信用谶文
光武帝刘秀出身皇族,就读于西安太学,相当于现在的本科生了。戎马倥偬之余,手不释卷,还经常召集博学鸿儒到一块儿研讨学问,设百家讲坛,他还做过主讲人。光武帝给人的感觉是,礼贤下士,作风民主,因此,朝廷里经常充满了笑声。这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仅有的浪花了,因此,显得尤其珍贵。
可是,鲁迅说了,皇帝没有一个好东西。刘秀也自然具有皇帝所具有的专横的狭隘的品质。这在有关谶文的事件上表现出来了。
刘秀是靠《赤伏符》登上帝王的宝座的。所谓《赤伏符》,是王莽时代谶纬家所造符箓,为刘秀做皇帝做舆论造势的。后来就成为帝王受命的瑞符了。因此,刘秀对于谶文就有了一种特别的情怀了,遇到一些难以决断的问题,往往就要求助于谶文。比如,刘秀准备祭祀了,就和大臣郑兴说:“我想拿谶文预测一下,你看如何?”郑兴说:“我不懂谶文。”弄得皇帝很扫兴,生气道:“你不懂谶文,是对我喜欢谶文有成见么?”郑兴知道自己犯忌讳了,连忙磕头如捣蒜:“我不懂谶文,只是自己懒惰,没有学习而已,并不是对谶文有成见,皇上赎罪则个!”看着郑兴都要尿了,光武这才消了气。
郑兴化险为夷,算是运气。相比之下,另一位大臣桓谭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光武帝革命成功之后,自然也免不了要建楼堂馆所,还是要图谶一番。于是乎,桓谭就出来说话了。因为,这太不靠谱了。桓谭上疏道:“人们往往看不清身边的平常事,而津津乐道于一些奇闻异事,我们的先王,对于这些装神弄鬼的玩意是不屑一顾的。再说了,老天爷的心思,谁能猜得到呢?可以说,自打子贡之后,这门学问就断了。现在这般二百五,耍些小聪明,整出一些妖蛾子来忽悠皇上,无非是要捞点儿银子罢了。即使有点儿灵验,也不过是和抛硬币差不多的事情,不是正面,就是反面,莫非还能立着么?如果立着了,那也不是刘邦在显灵,一定是刘谦搞的鬼。我看陛下还是省省心吧,还是多看看《五经》这样的正统书吧。”
这样的一番高论,自然是让光武帝很不爽的啦。等到建造灵台的时候,光武帝又对桓谭说:“朕要图谶一下,看选择在什么地方建造,你看怎样?”这是给桓谭一个机会了。可是,这厮吃了秤砣了,黑着脸,好长时间,才蹦出四个字:“我不读谶。”刘秀说:“为什么呢?”桓谭又开始兜售他那一套圣贤之论来了。刘秀气愤道:“拉下去,斩了!”桓谭马上磕头。为了一句谶文,犯不着掉脑袋。好在,咱们的光武帝是有学问的,有涵养的,并没有真的要桓谭的脑袋,不过是吓唬吓唬而已。不过,这样的人是不能再放在身边了,太添堵了,就发配到外地当芝麻官了。桓谭在就任的路上,郁闷而死。
范晔论曰:桓谭以不善谶流亡,郑兴以逊辞仅免;贾逵能附会文致,最差贵显;世主以此论学,悲哉。
开明如刘秀都这样的小心眼儿,后来的刚愎自用鼠目寸光心胸狭窄的皇上因为臣下的不附会不搭台不拍马而大开杀戒不知凡几。这些大臣们,书都读到狗肚子了去了。连目不识丁的宫女都知道,只要是皇上爱细腰,她们是宁可饿死,也不再吃饭了,只吃水果,又美容,又减肥。当然,有些男人当然也是谄媚如女人的,皇上喜欢李白,于是,他们就把杜甫的成分划为地主。喜欢鲁迅,于是乎,他们就把鲁迅批评过的人都划到了敌人的阵营,口诛笔伐,批倒批臭,还要踏上一万只脚。最好,是统统死啦死啦的。这样的紧跟,流毒之广,至今不绝。(四月九日)
光武帝信用谶文
评论
3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