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话读书


 

                                 胡志平

 

(有问:《智慧论》提到单一形式逻辑没有驾驭社会意识形态的超限功能,能否举例说明?下面是2009年的加注,献给世界读书日。)

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一位企业界成功人士,曾于2004年出版过一本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书――《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畅销多年,重印数次。笔者也拜读过,但读过之后有一种说不出的隐忧。在此,问一问读者,当全社会以非同一般的盛情把《细节决定成败》奉为市场经济国家激烈竞争的“制胜法宝”和“当代圣经”时,你是否也有不祥之感?笔者把这本书反反复复体味多次,结论是:书本身没有任何问题。真正的问题是,这本书的理念与社会思维方式相融合,则可既造就“天使”也造就“魔鬼”。

当时中国,经过高等教育培育的多数大脑已经构成的既成状态是,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占主导地位。人们很容易把《细节决定成败》中所倡导的“细节”问题提升到思维方法的顶端,作为有普遍适用价值的大前提条件设定。这样,就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能在技术层面决定成败的前提条件,并非也适用于指导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战略决策;可针对物质操作决定成败的前提条件,并非也适用于针对人性、人格的衡量和操作。应该明确告诉读者,《细节决定成败》只适用于企业、科研、团队针对物质的操作、针对工作程序的操作和针对面向客户的服务与表演,在技术领域,它可以成为大前提设定。

但是,人,绝非是金属零件可以使用机械方法任意细致加工和修理,也绝非是工作程序可以实现固化状态而运作。每一个人都有与生俱来以细节为特征的不同个性,这是不容易改变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讲述的就是宽容人的细节个性的道理;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讲述的也是容忍人才是非短长的道理;人尽其用,用其所长,讲述的还是要尽量忽略人与人间细节关系的道理。

如果不从这些道理,当社会把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也引用到人才领域时,选人用人的制度和程序即可被无形的思想“魔鬼”驱赶到穷途末路,而真正在人格和人性细节方面,能够只给上级的表现滴水不漏的人,恰恰是善于投机的人。当社会把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也提高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圣经”地位时,人们的长远眼光将被繁缛细节所淹没,也就难以避免出现战略上的决策失误――这曾经是新世纪之初的中国区域经济,被深深烙下的时代印记。当一个国家多数读书人只崇尚形式逻辑方法时,民众整体的抗干扰思维能力就变得十分脆弱。此时,除了改善综合知觉、调整思维方法和那些纯实用技术书籍尚可起到稳定社会、稳定人心的积极作用外,其余任何涉及到新理念、新思潮的文化产品,都不再适合被媒体炒作,更不适合被权威和高官指定推介。

……………

……每一个正常人大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在其脑内自然存在着相互矛盾、相互促进、并非绝对遵守形式逻辑“同一律”的良性互动机制,只要有这种机制,即使发现有思想偏差,及时加以引导,就能推进观念进步。而如果全社会把单一形式逻辑滥用到无所节制的程度,社会人的大脑就会丧失原有的良性的矛盾互动机制,丧失创新思维的自然功能,也丧失容易引导、容易校正的可塑条件。不论是今天这个时代,还是下一个世纪百年,我们都要以高度责任心提醒高等教育:如果当老师不能为学生保护脑、创造脑,至少,对人的大脑原有的良性的矛盾互动机制,绝不可用单一形式逻辑思维方法将其替换和取消。

……今天的读书人,其思维方法的承载能力已经不能再承载和接受那么多的新思潮、新理念。世界读书日正闪着她的晶莹泪光看着我们的读书人:这个世界,还有更好的改善人脑创新思维条件的著作能推荐给你们么?

……总的看,《细节决定成败》所达到的认知水平,仍然体现的是初级理性价值观体系的思维成果,或是这种价值观的终极成果。它殷切寄望于商业价值观能够最终实现尽善尽美。而在这种尽善尽美的追求中,也同时宣告了初级理性价值观体系的完善和终结,宣告了全社会的创新理念如果再向前迈进一步,那就必定是一个更拥有博大胸怀、可以兼容初级理性价值观积极成就的一种继承和扬弃的新的价值观体系。

 

 

                                胡志平,2009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