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压力测试在哪里


  由美国财长盖特纳发起的银行压力测试即将初步面市,虽说盖特纳先生暗示大多数银行资本水平都超过了监管部门所要求达到的最低标准,不过全球还是对这项扑朔迷离的压力测试结果感到紧张兮兮。  

  最近美国几大银行宣布一季度业绩“还不错”,特别是美国银行一季度净利润较去年同期上涨两倍,不过市场却不买账,美国银行的“好消息”公布当天,其股价却暴跌24%。究其原因,投资者并不像以前那样盲目,而是深入到利润表中探询这些银行何以在世道艰难下实现盈利——原来银行们的高利润完全归功于其投行业务收入和一次性盈利,而这两块利润都是不稳定的,该行的核心业务──信用卡、按揭、保险和吸储──却存在严重问题。而银行压力测试很可能会揭露各家银行核心业务的残疾程度,所以目前压力测试的结果对未来美国金融市场恢复健康,或者说带领全球经济步入正道至关重要。  

  盖特纳的谋略似乎是让银行能够健康生存,料不到到了今天却成为了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个定时炸弹,说银行不好会引起震动,说银行好的话又显得太不坦诚了。不过至少这项测试会让银行运营透明度大大增加,不管五月初这份报告会给市场带来何种结果,至少能让美国人明白问题出在银行体系何处,也能让美国政府更能有目标的进行救援措施,当然至于效率还是后话。  

  那边厢美国依然焦头烂额,大洋彼岸的中国人却似乎对经济危机的感受越来越轻微。当然中国人一季度确实有理由感到轻松——股市自低点反弹50%,GDP虽然疲软但依然在增长,消费同比有所增长,中国央行副行长易纲更是抛出今年保八无忧的言论——但其实我们知道只要中国政府肯拿钱进行到处投资,年年保八都不是问题,但是政府有能力持续强势吗?正如大多数对中国救市计划的批评一样,四万亿或是接踵而至的任何财政刺激均不过是加大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而已。  

  本文标题所指并非盖特纳那个特别针对银行业的压力测试,中国的压力测试应该是对执掌现今经济政策决策层而言,因为到目前为止,中国决策层似乎对于直接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开始沾沾自喜,而对于真正的任务——经济结构转型——却毫无反应,所谓的消费增长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消费增长照这个速度发展,追上投资和出口在GDP中的比重实乃痴人说梦!  

  昨日房地美代理CFO大卫凯勒曼疑似畏罪自杀,据说是因为房地美在会计问题上可能违法,而这位CFO当然难辞其咎,虽说自杀有逃避之嫌,不过至少说明了美国还存在着让犯罪者羞于苟活于世的普遍道德。看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垮掉的国企何止十几个,简直就是一堆一堆的垮,其中也少不了高管的责任,但几个高管勇于承担责任呢?最近两年,各大航空公司做期货巨亏,中航油做期货巨亏,中信泰富亏的连裤子都不剩了,国储局把老百姓的钱亏的见了底,中投公司投一笔亏一笔,国开行入股巴克莱也没少亏。哪个老板或者高管不是依然风光无限?陈久霖,荣智健,不是还鲜活的吗?  

  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决策者们存在任何压力吗,如今美国人都开始缓慢的存钱,那个过度消费的美国已经不大可能会回来了,严重依赖美国消费者的中国经济走到了不得不转型的道路,金融机制,法制体系,监管部门,国际化的信用和国际化的操作等等一切的一切都等待着变革,如果这一切不雷厉风行的进行,若干年后,中国经济依然脆弱易碎,那个时候谁来负责呢?  

  人民币走上了国际化道路,上海欲求超越香港,这一切都急切等待着更多的制度变得的到来,而现在人民币自由浮动还是海市蜃楼,上海和香港的金融环境还是天壤之别,但是决策者们有压力吗,或者说他们是否真的感受到这种压力?易纲说,在金融危机情况下的货币信贷较快增长利大于弊。他详细列举了四个有利的方面,对于弊端只是一笔带过,称“要考虑信贷快速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目前已经出现的情况是“过快增长”,而不是“较快增长”,它带来的可持续性问题和潜在负面影响有可能已经压倒其好处,应该成为决策者关心的首要问题。——窥一斑而见全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