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就必须让穷人看得起病


医改就必须让穷人看得起病

九牧林医家导读:报道说,北京市朝阳区弘善家园一农民工卢宝军在小诊所输液后死亡。一项对北京建筑工地100名农民工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85%建筑农民工表示看病首选工地周边的私人小诊所,原因就是省钱。 

    只有,当我们政府真正解决弱势群体、困难群体就医难的状况,让大部分的穷人,都看得起病,这时,我们的政府才敢言是为人民做件好事。这是对新医改的一场直接考验,医改成败与否,取决于人民群众不再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所困扰。

    这时,我们才能为新医改欢呼,才敢断言新医改是成功的。

 农民工看病首选黑诊所让谁悲哀

  2009年3月30日,北京朝阳区弘善家园工地农民工卢宝军,在黑诊所输液后不治身亡。黑诊所主导的悲剧,再次发生。

    近日,一些记者对北京部分建筑工地的100名农民工抽样调查,85%建筑农民工表示看病首选工地周边的私人小诊所,原因就是省钱。(4月13日《新京报》)

    黑诊所为何“黑”,“地球人”都知道。比如,黑诊所没有执照,医疗条件有限,医生医术不高明,有的还卖假药、过期药,容易酿成医疗事故等等,这都是不争的事实。但85%的民工看病首选黑诊所,这样的结果还是让人震惊。这难道仅是农民工的悲哀吗?

     我看,民工工资普遍不高,而且背负养家糊口的重担。民工患有头疼脑热的“小毛病”,去正规医院看病,恐怕是奢望。因为到医院看病,除了往返路费外,正常的流程是排队、挂号、买药或者输液,不仅费时,而且检查费、治疗费、药费都贵。比如,一个人感冒了,到黑诊所,拿点感冒药,或者拿打个针,也就花费几元、几十元钱。但在正规医院,一个流程下来,一般少不了百元或者几百元。这些钱,对于一个民工而言,即使挨着、挺着,恐怕也舍不得花钱看病。而到黑诊所看病,既能省钱,又能治病,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民工看病纷纷走进黑诊所,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把85%的民工看病,首选黑诊所,归咎为民工的无知和吝啬,那绝对算是一种偏见和认知错误。另外,我们也不能简单指责政府有关部门对黑诊所的监管不力,抑或上纲上线归咎为城乡二元化结构。实质上,多年来,政府对黑诊所的查处和打击一直没有放松过。比如,民工卢宝军在黑诊所输液后不治身亡之时,北京市各区县多部门正在联合行动,打击黑诊所、黑药店。

     我认为,85%的民工看病首选黑诊所最根本的原因是:医疗改革失败,造成许多低落收入的弱势群体无能力到正规的大医院看病,他们一旦患有感冒、发烧、腹泻、小外伤等“小病”,在城市找不到类似农村小诊所那种便捷、省钱的就诊场所。

    目前我国有2.3亿农民工,分布于各城市从事不同行业。完全破解农民工在城市“看病难”问题,尚需一个过程。当务之急,是如何让现在的农民工有个放心的医疗机构看病,而不是首选黑诊所。

    我认为城市应该建立廉价医院和廉价诊所,让包括农民工、城市下岗失业者等低收入群体看得起病;在农民工集聚区,也应建立起相应诊所,专门为农民工服务。

    囿于调查范围局限,85%农民工看病首选“小诊所”的结论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确定,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困难群体存在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却是真真实实的。

    当前,新出台的医改方案确定了公益性改革方向,政府把基本医疗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社会提供,事关所有 人切身利益的医疗事业终于回归公益化之路,这是一件值得欣喜的大事。

    医疗改革,事关多部门,制度推进千头万绪,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目标方向已定,如何贯彻落实,把公益性体现,确保医改公益性现实中不变味,至关重要。

    出台医改各项配套方案,有必要思考——医改后的弱势群体、困难群体能看得起病吗?政府能否为弱势群体、困难群体,提供廉价而安全的医疗服务?

    这直接关系到整个医改的成败。

    首先,政府必须切实加大对基层医疗的投入力度。长期来,我国医疗投入存在重城市轻农村,重大医院轻基层的倾向,基层和农村欠下的债,必须还上。资金使用必须向基层、农村、社区倾斜,切实缓解城乡和不同收入群众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差距扩大的趋势。

    其次,确保基层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要把基层医疗服务作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向群众免费或低价提供,从而让“黑诊所”无立足之地。

    只有,当我们政府真正解决弱势群体、困难群体就医难的状况,让大部分的穷人,都看得起病,这时,我们的政府才敢言是为人民做件好事。这是对新医改的一场直接考验,医改成败与否,取决于人民群众不再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所困扰。

    这时,我们能为新医改欢呼,才敢断言新医改是成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