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意式风情,辄忆马可· 波罗与但丁
谭汝为
天津海河意式风情区的原街区始建于1902年,占地 28.45公顷,总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在建设过程中,意式风情区移植了意大利城市建设思想,在区内建设了大量地中海风格住宅以及用作领事馆、兵营、学校、医院、教堂、花园、球场、菜市场和消防队等的建筑。街区风貌独特,是目前意大利本土之外、亚洲唯一、保存良好的意大利风貌建筑群落,具有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些极具意大利古典韵味的建筑,一直保留着古罗马建筑稳定、平展、简洁的特色,大量采用了古罗马的高低拱券、穹顶、塔楼、柱石,使这些房屋独具魅力,试图刻画出鲜明的建筑符号,也创造出了一种异域文化与中国城市结合的独特意境。
天津市河北区东南端的一宫地区,就是原意大利租界区域。清光绪28年(1902年),意大利公使嘎里纳与天津海关道唐绍仪在天津签订《天津意国租界章程合同》。意租界四至是:南至海河,东接俄租界(今五经路),北至铁路,西至奥租界(今北安道、自由道),占地771亩。这是意大利在海外惟一的一块租界。在天津的九国租界中,意租界面积不大,建立较晚,但却形成了独特的意大利风格建筑群。
意租界住宅建筑群以马可·波罗广场(一宫圆形广场)为轴心,沿马可·波罗路(民族路)和但丁路(自由道)修造,东至佛罗伦萨道(民生路),西到里雅斯德道(北安道),南至桑朱利亚诺侯爵道(博爱道),北到埃马诺卡洛托道(进步路),东连天津火车站,南临海河,内含7条道路,与市中心隔河相望。这里几乎囊括了意大利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尤其是马可·波罗广场周围的建筑,以凉亭圆拱和爱奥尼克式廊柱典型地体现出罗马风格。
意租界两条十字交叉的主干线——今天的民族路和自由道——分别以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和诗人但丁来命名。马可·波罗(1254年~1324年),少年时代就随父亲、叔父历游欧亚,21岁来到中国上都(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受到当时中国的皇帝——元世祖忽必烈的友好接待,在中国住了17年,游遍中国。回国后撰写游记,以热情洋溢的语言介绍了中国的富庶和文明,引起西方世界对东方的向往。马可·波罗是中意人民友好往来的先驱,《马可·波罗游记》就是中意人民友好往来的见证。但丁(1265年~1321年)是开文艺复兴抒情诗先河的一位伟大诗人,《神曲》为其代表作。
天津九国租界道路,多以侵华军政头目来命名,显现出外国占领者傲慢的殖民色彩;而以艺术家命名的路名,惟意租界一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