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应时有用的好书》
题记:感谢恩师杨沛霆教授的大力支持,为新书写序,在此与大家分享他老人家对企业经营的智慧和剖析世界经济走势! ---王伟 字润霆
本书很有针对性地阐述了企业在当今环境巨变快变而且难以预测的新形势下,企业如何应变的一本好书。
现在,大家都有些忐忑不安的心情,它很现实,对明后年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谁都心里没底,在国际经济海啸洗劫之下,要想中国独善其身也难,那么如何做好自己的事,以自保安全顺利,显然这里有很多学问,此书恰当其时,使您在结合自己企业实际情况下提出“战略突围”的打算和计划,会有帮助。
本书特别关注的是占我国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的未来命运。现在都以出口产品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已遇到困难,甚至减少,停产、倒闭的数字也是前所未有,这不只是直接受国际形势国际市场紧缩的影响,也受到国内前一阶段抑制通胀,借贷紧缩的影响,遇到几年来少有的市场、资金等。因此,展望未来,巨变、多变、快变的形势对今后可能出现的顺差、恶账、货币升值、内贬质量的隐忧也日益加重。在商业模式、专业化、品牌建设以及与多元化选择等诸多方面,都面临考验。因此,如何让我们的中小企业在目前和今后几年能破浪前进?作者从较高的立脚点出发,提出一些可供选用的新理念,新思路。在理念上作者提出:“做生意≠做企业”,“业务模式≠营利模式”,甚至企业要长久≠依靠旧有成功的路径和做法等等。都光说地震警示近日企业的思维方式的改变的紧迫化。
另外,如何能克服困难的处境或预计未来险阻情况下尽早摆脱被动局面闪躲危机,突围而起?从战略上考虑,本书提出,在企业转型或升级之中不断在“五种能力”上下功夫,这才是能够取得重点突破的实力所在。
要在精细化的认真管理上下功夫,即先要在企业价值链整合及每一环节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重在抓住价值链核心环节的打造,不断加大其带动的动能作用。
本书以生动故事说明这些经营理念、突围思路和实地操作方法。
作者以华立、格兰仕、三株、李嘉诚、孙宏斌、秦池、安然、中铝、TCL、GE、联想、国美、德隆、三一重工、沃尔玛、博洛尼、麦当劳、海尔、比亚迪、IBM、阿里巴巴、西飞国际、贝尔、联邦快递、正大、等数十个国内外著名企业典型案例说明:他提出的突围理念。这有利于在三十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企业成熟之时总结自己企业经验和教训从而形成自己突破瓶颈,进入新境界的新理念,为未来愿景奠定基础。
尤其值得珍惜的是作者通过大量失败企业的教训总结出的规律性的应有做法和新思路,这要比一般正面介绍经验还要有审核的警示意义。
作者以其多年从事企业咨询事业的实在地实践经验,精心思考凝集心血总结实践的一本好书。
作者在企业发展新趋势中提到的几个观点,我觉得很有见地。
第一, 公司规模可以做大,但下属成员单位要变小。
我记得张瑞敏和我谈过,他佩服美国GE的韦尔奇,特别是他提出的“好企业不只是把企业做强做大,更重要的事它做小。”我很欣赏张瑞敏观察别人成功背后底蕴的能力。作者在今后企业发展趋势也提出这一观念,我深表赞同。
第二, 公司之间竞争的成败,已不是一对一的竞争,而是生态链扩大与能力外化的竞争。
我在今年《中外管理》一期卷首语中提到一位作家谈个人成长的理念,他说:“一个人要成功,必须全身心地进入你从事的行业圈子,专注了解这个圈子之内的一切,但是你要持久成为行业的排头兵,成为行业英雄,你就必须跳出你行业的圈子,才会有更大成就,从而巩固自己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我很欣赏这一真知灼见。而作者正与这一理念不谋而合,这也说明这一顿悟的普遍性。
第三,“新资产”是企业发展新模式。
在1994年,我介绍了被国际上印证可行的“外包经营”,即“不为所有,要为所用”的新时代经营理念。1997年,我与市长培训班的60多位市长赴昆明考察,参观了玉溪红塔山烟厂,听取了当时副厂长姚庆艳的介绍,其中让我眼睛一亮的正是当时他们除核心技术烟丝自己掌控生产外,其它工序能外包的就都包出去。我实地参观了他们外包的乡镇企业的过滤嘴生产车间。印象十分深刻,看到外包优势和巨大潜力。作者在此书中深入地从销售、资金、供贷等多方面具体介绍外包成功做法,这从各方面阐明“轻资产”重效益的新理念。
此外,作者还对实体与虚拟世界,能力与规模边界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至于供应商、代理商、物流配送、信息储备学习组织等等,具体管理也多有叙述。显然这是一本从战略到执行,从生态环境到内部管理进行全面叙述企业应对现时与未来形势变化的内部应急寻求持续发展的专著,它对当今企业转型与升级的相关知识,重大举措办法很及时的提供给读者,这是很有益的。
本书最后以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应有地位、核心环节选择、与协同、合作一体化模式、进行归纳说明,这能给企业从总体上有个系统交待,也是画龙点睛地点到企业管理的要害。
这是我初读此书的一点心得,与读者共享。
《中外管理》杂志社
杨沛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