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偏爱有其历史的渊源,尤其是在新疆这片热土上。新疆遍地都是宝,但是我们没有充分开发出来,展示它独有的魅力。举一个例子,让新疆的民族音乐走向全国,恰恰不是新疆人。早一点的,有王洛宾,《阿拉木汗》、《牵起你的盖头来》传遍大江南北;再近一点,有雷震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怀念战友》;再往后有施光南,《吐鲁番的葡萄树了》、《打起手股唱起歌》(关牧村演唱);现在是刀郎,《2002年的第一场雪》。当然,这次2008年的青歌赛咱们新疆的选手把《木卡姆》搬了上去,虽然轰动——不过让全国的观众仍在云里雾里。那种遥远的、苍凉的、悲怆的、热烈的经典偶尔听听倒是觉着新鲜,但是大套曲一上来肯定听不下去,没法听懂啊。
为什么新疆土生土长的音乐人难以把新疆的民族音乐洒向全国呢?虽然他们对刀郎的歌几乎是呲之以鼻。毫无疑问,你热恋着新疆民族文化,但是你没有适应内地听众群体欣赏新疆音乐的口味和习惯,或者说你没有促成内地人群热恋新疆音乐文化的偏爱。如果你连这些市场对象都不去尊重的话,哪怕是唱得再地道、再纯正,还是无法打动听众的心。只有那种活跃的、鲜亮的、充满生机的民族音乐才能真正走进听众的心里。2008年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新疆党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新歌唱新疆”征集和评选活动,不仅仅是一个新疆音乐赛事,更是新疆音乐文化的传播活动,也是在构成全国各地对于新疆音乐文化偏爱的公关活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的重新包装,一定要适应市场的欣赏口味,这个市场的环境也需要尊重。但是可以肯定说,新疆对于很多内地人来说,确实有神秘感,你不要破坏这种神秘感,而真正给他带来惊喜和激情。
杂说文化偏爱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