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危”与“机”
白 明
谈到经济危机下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面临的处境,不仅要充分看到困难的一面,也要看到隐藏在危机背后的发展机遇。从字面上看,危机理所当然要包括“危”与“机”两个方面。
从产业经济出发,任何市场都有在位者和进入者。欧美以及日韩这些大的汽车企业,在产业组织里面都算是在位者,而中国则是进入者。在市场的超稳定状态,一个进入者要想进入其他市场,必须花费比该市场的在位者更大的代价和投入,或者要在技术和产品上有更大的优势才行。这种情况下,中国车企做出口就比较难,更何况中国的汽车工业水平还低于他们。
但是现在危机来了,原来的超稳定状态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震撼。美国、欧洲、日本的汽车公司都亏损,自顾不暇,技术发展也受到牵制。这种情况下,像中国汽车企业这样的后进入者就有可能在危机期缩小与国际企业的技术差距,而且在国外市场做广告和营销网络铺设等工作,遇到的阻力可能也相对小了,有可能后来居上;或者即使不能居上,因为出口量的基数小,损失也是相对小一些的。而且,国外市场,本来就不是中国汽车企业的“地盘”,出口市场不增长,我们还有国内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是“机”大于“危”。
从另一方面看,因为汽车业是一个严重依赖规模经济的产业,而中国国内市场相当大,中国的汽车企业可以先在国内市场一步步历练,做出口市场的紧迫性不像一些小国家那么大。一些小国家的汽车企业因为本国市场不足以支持其实现规模经济,所以要做大做强就必须一开始就开拓出口市场。
至于汽车零部件出口,情况略为有别于整车。实际上,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早于整车。对于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我也认为是“机”大于“危”。
首先,因为汽车零部件企业是跟着整车企业发展起来的,而我国汽车市场较大,有规模经济,那么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劳动力成本和价格方面的优势和竞争力就容易显现。过去没有规模经济的时候,这些都谈不上。但是在超稳定状态下,很多市场,我国的汽车零部件进不去,或进入的很少。而现在成熟的汽车市场都在遭遇严重的危机,中国汽车零部件反而有可能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进入到国际市场。
以前,我们的技术拼不过人家,但是在危机中,这些国家的汽车产业比较凋零,技术发展也受到牵制。中国企业的技术研发,哪怕稍微缓慢一点,但还能继续往前走,所以有可能在危机期缩减与国外企业的技术差距。虽然现在主要技术低于国外,但可以选择一些相对低得少的或者能很快能够弥补、提升或超过的产品,从这方面突破。
许多人说,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必须从低附加值产品往高附加值产品转型。转型肯定是要的。但要一步步来。高附加值的东西,往往过一段时间就变成低附加值了。所以即使“高附加值”的,也有一个时间限。
低端的零部件怎么转向高端的,谁都想,过去也想,现在也想。但是光靠国家政策扶持,是不够的。过去国家政策扶持过不少产业,说实在见效的并不多。对中国汽车及其零部件企业来说,必须得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不是说所有零部件都要一律做成高端的,要找出自己的优势,形成一些规模经济,实现成本优势。
关于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的主体是外资企业,出口基地企业也大半是外资企业。改革开放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外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外资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能把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给带动起来。而且很多外资企业都有中国的股份。
对于国家会不会专门出台一些政策,特别鼓励中国本土的零部件出口,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按照WTO的规则,不管在哪投资,都应该享受国民待遇。以前对外资企业有税收优惠,中国本土企业吃亏,但两税合一,也就拉平了。
至于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的政策,我的看法是,要持积极态度,但按照规矩办,特别是WTO定下的规矩。当前外需大幅萎缩,很多企业根本没有订单可签,或者出于对收汇风险的担忧而不敢接单,在这样的情况下,出口退税率上调有可能成为一种“看得见摸不着”的鼓励政策。
现在对一些附加值低的产品也提高出口退税率,是因为现在的主要矛盾是保增长,让企业在经济危机下维持生存。
现在看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下,我们在汽车及其汽车零部件出口方面依然要按规矩办。至于要不要限制外资汽车企业从比中国成本更低的国家进口零部件到中国来组装生产,应当是另外一码事。我们肯定是要遵守WTO的有关规则,而且随着中国市场上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竞争力提高,这个问题将来会变得不是特别重要了。
从这个国家进口点零部件,从那个国家进口点零部件,组装成一辆车,确实很正常。但假如它60%-70%的零部件都是从某个比中国更低成本国家进口,再到中国来组装。这就要当回事情了。所以我觉得可以在进口的零部件产品的原产地方面制定策略。
中国从25年前的128号文件就开始鼓励机电产品出口,其中自然也包括汽车。现在的问题主要是保增长,汽车方面至少要防止出现明显的滑坡。我国的其他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都很高了。汽车现在刚发展起来,增长很快,但是离饱和水平相当远。汽车零部件出口配套件和出口售后件也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只要走出这场金融危机的阴影,在未来10-15年,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出口应该是比较快的,而且不排除会引领机电产品出口。当原来机电产品出口的拳头产品出现出口增长疲劳的情况下,汽车就会接过接力棒,继续领跑出口贸易,而且能领跑机电产品出口的时间会比其他产品更长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