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家访


      现在的年轻教师对“家访”已经很陌生了。学生家长与班主任老师只能每学期在期未的家长会上见一面,而且就是这难得的一次见面还是“集体谈话”。老师与家长缺乏联系,很少沟通,特别是缺少面对面的交流,不能不说这是当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大缺撼。记得我上小学的五十年代,那时的“家访”是学校规定的一项制度,是老师和家长沟通的主要方式。我清楚地记得,那时候的班主任老师每个学期至少要到每个学生家走访一次,寒暑假期是必须要走访的。对一些“后进生”,走访的次数就更多了。

      老师家访,就是及时向家长通报学生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同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外的一些情况,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商讨相应的措施。这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受到了广大家长的欢迎和全社会的赞扬。

      现在,已经很少有老师能到学生家进行“家访”了,学校也不再有这方面的规定,以至如今的中小学生不知“家访”为何物,甚至一些年轻教师也对此十分陌生。与此相反,家长们为了孩子能得到关照,反而要频频到老师家去“家访”。逢年过节(特别是教师节),一些家长或提着礼品,或揣着“红包”到老师家去“拜访”。这就是当前社会上对教育界反映比较强烈的“逆访”现象。

      如今在教育界出现的这种“逆访”现象,无疑是社会上腐败现象的反映。家长们到老师家“家访”,是不得已而为之。何况也确有那么一些为人师表者,很不自觉,很不自重,动辄利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特权向学生家长“吃、拿、卡、要”。你的孩子在老师手里,你不把老师“打点”好,你的孩子能有好果子吃吗?耳闻目睹一些贫困家庭孩子受老师冷落的事,不是时有发生吗?

      现在,只有孩子在学校出了问题,或是惹了祸,老师才通知家长到校,而平时对孩子的表现是很少有老师与家长沟通的。其实,现在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太方便了。你不能去家访,打个电话不是太容易了吗?因此,家长们都希望老师能经常去“家访”,经常把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反馈给家长。然而这又谈何容易?为了发扬老师“家访”的优良传统,尽快把已经颠倒了的“家访”再扭转过来,家长们呼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早制定出有关规定,严格要求班主任老师每学期必须到每个学生家“家访”,并把家访的次数和效果做为考核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且与奖惩制度挂钩。

      家长们在企盼“家访”!

      全社会在呼唤“家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