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会:“存大异”也能“求大同”


 

G20峰会:“存大异”也能“求大同”

 

白 明

 

最近一段时间,全世界的注意力几乎都集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之上。理由很简单,这就是现阶段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这次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在伦敦的聚首也恰恰是“言不离危机”。

应当看到,成立于1999925的二十国集团不仅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而且也包括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国家,从世界经济的角度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迄今为止,二十国集团占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约90%、世界贸易的80%和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二。相对来说,这次G20金融峰会实际上是大国领导人商讨如何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话题的最高级别会议。讲得再明白一些,如果这次G20金融峰会拿不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有效办法,有关国家也就无须再做无用功了,该过什么苦日子就过什么苦日子吧,认命就是了

俗话说:众口难调。二十国集团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委实不假,但代表范围过大也就意味着相关各方取得一致看法的难度加大。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41日晚在伦敦同法国总统萨科齐举行会晤时指出,中法两国社会制度、历史文化、经济水平不同,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是正常的,正所谓“求大同存小异”。其实,在G20中,岂止中法两国存在分歧。从排列组合关系来看,理论上,参加这次G20峰会的20个国家之间存在着190种有待协调一致的国家关系,因而更要讲求同存异。

在“小异”之下求“大同”尚且不易,要在“大异”之下求“大同”则难上加难。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在越来越多的“小异”上都找到了“大同”,剩下更多的则是难以找到“大同”的“大异”。众所周知,如果多哈回合能够早日有果而终,世界各国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益,可各国在多哈回合上的立场偏偏是“大异”,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立场更是针锋相对。

自从次贷危机发展成为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受到影响的国家越来越多,受到影响的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世界经济秩序已经受到剧烈冲击。现在看来,目前世界贸易规模和世界投资规模出现萎缩已经是板上钉钉,而全球经济也出现了25年来的首次下滑。在这种情况下,克服全球金融危机的困扰不仅是每一个国家的当务之急,而且也是现阶段世界各国应当追求的“大同”。为什么要追求上述“大同”,G20首脑宣言给出了6点明确答案:恢复经济信心和经济增长,复苏就业市场;修复金融体系以复苏贷款市场;加强金融机构以重建信任;融资和改革国际金融机构,以克服当前危机和避免未来危机;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摒弃贸易保护主义,巩固经济繁荣的基础;增进全面的、绿色的以及可持续性的经济复苏。

应当看到,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这个“大同”内容丰富。其中,在某些方面求得“大同”并不是十分困难。从这次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达成的共识不难看出,由于各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都深受其害,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已经同意成立一个金融稳定委员会,以对全球的金融风险进行预警。即使稍许“存小异”,也只不过是针对这个委员会的具体运转过程各抒己见,而各国之间并没有针对这个委员会存在的必要性有所分歧。

由于“存小异”毕竟只能够用于解决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而且相关各方的主张还不能存有根本性对立,仅仅靠“存小异”来“求大同”自然成功率越来越低。现在看来,在G20峰会上遇到的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相关问题虽然不好解决,并非都是无解。事实上,如果相关国家之间要想真正“求大同”,就不能指望像以往那样讨价还价一番就将问题搞定或者搞不定,必须要拿出大的智慧来共同求解问题。对此,参加这次G20峰会的各国领导人都是心知肚明。从这个意义上讲,G20峰会的最突出特点就是“求大同存大异”。

具体来看,G20峰会需要以“存大异”来“求大同”的领域有很多,但归纳起来无外乎主要体现在金融方面和贸易方面。

一方面,从金融角度来看,现阶段要解决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就最需要靠以“存大异”来“求大同”。

就拿近一段时间有关全球货币体系之争来说,在这个问题上,始作俑者应当说还是山姆大叔。318,美联储宣布将购买最多3000亿美元的210年期的美国国债和7500亿美元的次级按揭债券,以及1000亿美元的机构债。此举无异于加速开启美元印钞机,而直接后果就是美元进一步贬值。如果说其他国家开动印钞机,影响并没有这么大。在津巴布韦,买一卷卫生纸,需要用一麻袋当地货币。对此,也并未看到国际社会有所“惊诧”。可是,美元贬值的影响就不一样了。众所周知,由于美元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储备货币,美国能够依靠印钞票来换取其他国家的财富,而如果因此导致美元果真出现大幅度贬值,从效果上看无异于与38年前尼克松政府宣布美元停止挂钩黄金相类似,是一种以邻为壑的做法。

不难看出,针对现行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其他国家降低对美元的信任度也是情有可原的。前不久,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也发表文章,提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即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实际上,建立超越国家主权的国际货币并不完全是针对美联储开动印钞机的被动应对,也不是与美联储“斗嘴”和“斗气”,而是站在经济全球化的高度来寻求国际货币体系的最优解。

在如何构建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方面,要想“求大同”着实不易。在这个问题上,各国的“大异”之处在于,究竟是要继续延续现有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格局,还是要建立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如果不持反对态度,反倒令人“惊诧”。美国总统及财长盖特纳之所以非常有效率地表示没必要,实际上是担心将来无法再用印美元来换取其他国家的财富了。现在看来,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西方国家也在这个问题上附和美国,实际上也有自己背后的“小算盘”。在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之下,这些国家的货币至少还能够做到“为辅”。可是,一旦国际货币体系超越了主权,这些西方国家在货币政策方面要想发挥“为辅”的作用则难度增加。相比之下,由于没有既得利益的羁绊,俄罗斯、巴西、印度尼西亚等一大批新兴国家对超越主权的国际货币体系则乐观其成。

另一方面,从贸易角度来看,现阶段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问题上也最需要以“存大异”来“求大同”。

早在去年11月举行的华盛顿峰会上,G20成员郑重承诺反对保护主义。现在看来,许多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不能说完全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但至少可以说是做的远远不到位。

众所周知,美国一直以来都强调贸易自由化对世界各国能够带来最大化利益。多年前,在美国主导下搞出的《华盛顿共识》第6条就主张要“实施贸易自由化,开放市场”。事实上,贸易自由化的主张应当面向全世界,不应当仅仅对发展中国家说,对发达国家更要说。按照局部均衡分析,贸易自由化能够最大限度减少积极活动中的“净损失”,有利于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可是,就当今世界贸易而言,虽然贸易自由化能够增加全世界的福利,但都增加到发达国家那里去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福利甚至还会因此而受到损害。那么,这种贸易自由化的合理性就要被置疑。

总的来看,要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问题上“求大同”,最需要克服的“大异”还是来自口口声声主张贸易自由化的发达国家那里。在应对金融危机调整的过程中,当今世界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够摒弃自身的“小家子气”。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觊觎其他国家的商业机会同时,却执意不肯让其他国家分享自身的商业机会,由此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而铺垫了温床。例如,2009128日晚,美国众议院通过了819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议案,其中,议案中所包括的“购买美国货”条款在很大程度上令人联想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幽灵正在复苏。目前,许多西方国家也是只反对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却不反对自己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据了解,法国等欧盟大国在救助本国汽车业的过程中都要求本国厂商优先解决本国就业。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问题上固然要与其他国家“求大同”,特别是要与发展中国家“求大同”,但至少要先在自己身上“求大同”。也就是说,在反对别人的贸易保护主义与反对自己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时候不能总是“存大异”。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问题上“存大异”又何妨?

不难看出,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问题上不能够只打自己的“小算盘”,只有“存大异”才能“和为贵”。从这个意义上讲,近期在某些领域撤消针对中国贸易指控的南非和欧盟或许是最终想明白了。

多哈回合反反复复谈了将近8年时间,可至今在取消农产品贸易补贴、工业品准入、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等问题上还理不出个头绪来。值得欣慰的是,G20峰会的有效时间虽然只要短短的7个小时,但成果却相当丰富。例如,G20将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提供1万亿美元的资金,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金规模将扩大至现在的3倍,由2500亿美元增加到7500亿美元,以帮助陷入困境的国家。这一规模远远超出各方早先的预期,岂止“求大同”,甚至说“求巨同”也毫不夸张。据东道主英国首相布朗称,中国将为IMF的增资贡献400亿美元,欧盟出资1000亿美元,日本注资1000亿美元。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目前的外汇储备有2万亿美元之多,但人均下来并不多,一下子拿出400亿美元的确不容易。或许400亿美元的捐资在规模上不如美国,但要知道,中国捐赠的美元是挣出来的,而美国捐助的美元是印出来的。还好,G20长远并没有因为捐赠额的分摊问题发生大的分歧,也没有过于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出难题。事实上,在这1万亿美元捐资比例上,G20之所以能够这么快求得“大同”,在很大程度上缘于有关国家尊重了其他国家在国情上的“大异”。

争争吵吵终究是无法“求大同”的,斤斤计较也是难以“求大同”的。至于G20峰会上的这一系列“大同”是怎样求来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一语道破玄机:此次达成的共识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折中方案。它将塑造一个更加清晰的金融市场结构。

应当看到,G20分会之前,周小川提出了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主张,实际上是切中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之时弊,理应成为G20成员国“求大同”之基础。不过,既然在这个问题上“求大同”还有一定难度,许多国家对此还有一个理解与逐渐接受的过程,况且有些国家在既得利益方面也有一个相互协调问题,在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方面自然不必在G20峰会上急于求成。不过,通过这件事情不难看出,中国在如何协调好国际经济关系问题上已经大为成熟,不仅擅长于“求大同”,而且更擅长于“存大异”。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对于参加G20会议的各国领导人来说,要做到“存大异”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参加G20峰会的各国领导人在会后也要向各自国家的人民有所交代。搞不好,很可能在本国人眼里被认为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过,只要G20峰会能够换来“金子般”的信心和信心带来的金子,既便丢了几块西瓜,各国的老百姓也能够理解。

相比之下,能够容忍别人的“存大异”要比自己去“存大异”难度更大,因为别人的“存大异”很可能对自身利益与尊严的冒犯。对此,要十分讲究策略上的有理、有利、有节。在这次G20峰会之前,法国在加强金融监管上的主张一度被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冷落,搞的法国总统萨科奇很郁闷,甚至扬言要在G20会议上以退场来抗议。不过,G20峰会结束后,人们并没有发现萨科奇拂袖而去,倒是看到在加强金融监管方面各国之间拥有更多共同语言。从结果上看,在加强金融监管方面,G20领导人认为有必要对所有具有系统性影响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实施监管和监督,并首次把对冲基金置于金融监管之下,甚至还要规范评级机构透明度操作,制定金融业薪金和红利分配的规则,处理有毒资产,重视银行业的安全问题,创造一个新的金融稳定性平台。显然,这一切都是“求大同”的结果。看来,这次不仅萨科奇为此“存大异”了,其他国家也在相当程度上为此“存大异”了。

在金融方面如此,在在贸易方面也依然如此。就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而言,各国领导人在参加G20峰会之后也没有空手而归。这次峰会的首脑宣言明确指出,重振世界贸易和投资是恢复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在国际贸易方面“求大同”,也应当对准这个核心问题。据英国首相布朗称,为推动多哈回合谈判,今后两年内G20各国将出资2500亿美元用于贸易金融。实际上,在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的今天,取得这个“大同”也十分不容易。除此之外,这次G20峰会还继续致力于推动多哈回合达成一个积极和兼顾各方的协议,以使世界经济总量每年至少能增加1500亿美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G20峰会这次特别强调要“兼顾各方”,实际上也是为了各国能够“存大异”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存大异”并不等于无原则的迁就某些国家无理要求。G20峰会的首脑宣言特别指出:我们不会重犯过往时代保护主义的历史错误。为此,有关各国领导人这次会议上重申在华盛顿许下的承诺:不得针对投资或商品及服务贸易设置新的障碍,不对出口施加新的限制,不得推行违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措施来刺激出口。不难看出,在“求大同”过程中虽然可以“存大异”,但“存大异”也要有一个底线。如果各国都不拿这个底线当回事,这种不堪一击的“大同”不要也罢。

从这次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不难看出,面对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困扰,在“存大异”之下“求大同”或许是有关国家相互博弈的最优解。如果这次G20峰会显示出的“求大同存小异”这种磋商格局能够长时间延续下去,就能够说是对完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做出了贡献,至少是对处于正在进行时状态的经济全球化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