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教师林之源


        温州人论坛http://www.wzrlt.com/bbs.php

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教师林之源
 
                            


  春未夏初,正是草长莺飞,烟花吐艳之际,我们在北京大饭店16层客房,拜访了慕名已久的著名书画家林之源教授。
  他,平头,五指胡子更显精神矍铄,一口江浙语音,嗓音洪亮,身材不高,思维敏捷。闲谈之中,不待我们发问,却把我们想要知道的,说得清清楚楚,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中国书画家不少,但既是画家又是书法篆刻家诗人的不多,同时又是艺术活动家的更加罕见。他就是深究笔墨,崇尚意境气韵,追求苍茫厚重,嫣滋醇朴艺术风格的林之源。
  林之源,字半溪,1956年生于浙江温州,少年随家人迁居上海,说着说着,林之源递给我们一张名片,后面有一大串头衔:
  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书画家协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级研修班教师,北京交通大学艺术设计中心客座教授、中国石涛艺术研究院筹备小组组长,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高级艺术顾问,中国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院副院长,黄宾虹研究会顾问、《大型山水画杂志》艺术总监,美国中华文化艺术院顾问……
  作为书画家,林之源当然以书画见长,美术界公认他的《溪山烟雨旧时盟》、《秋高气清》、《资江图》、《山静日长清华图》、《龙脊人家》、《猫儿山》、《苗家风范》等画为代表作。笔者有幸见到林之源的集画件、画论、画语于一册的《艺术大师----林之源》。
  同样是画山,《华山》的险峻,《泰山》的厚重,《黄山》的雄奇,《庐山》的秀丽,《峨眉山》的迷蒙,使人身如其境,恍入他的群山胜景中。
  《江山自有出其胜》是林之源一九九九年时的力作。在万山丛中,自然风光与壮苗人文融入山水画中,别有韵味。二零零一年创作的《天脊》,反映的是农业方面的层层梯田,盘旋直上云霄,可以看到水牛犁田的景象。这两幅画产生于近几年,可以看到时代的痕迹和烙印,但是在艺术上已见炉火纯青之功力。特别是近年作的《漓江风云》、《百卉谷饮烟》被业内人士所称谓,其作品《神山奇川图》手卷更是浑然天成,大气磅礴,更显艺术底蕴。
  也有轻描淡写的作品,如《烟雨声清》,画的一片竹林、小溪;像《素食招来云外客》中信手素描的瓜果蔬菜;《竹篁清趣》里的树、石、鸟也使人赏心悦目。
      我们在欣赏《林之源画集》时,林之源不无遗憾地说,大多数画已不在身边了,有的在出国访问时被索买,有的赠送给他的至朋好友了。
  曾听说有一次林之源赴日访问,带去的100多幅画,在短短的十多天全部售完。
  近年来,由于十年大山苦读经史子集,悟画理,得山水之清气,极天地之大观,林之源将近创立隐士画派之学术,画风中会见到独到水墨山水风格,邃密苍茫,丰腴清淳的润笔,又能见湿墨括铁皴和墨气沉厚的点簇,苍苍莽莽有林下风。其视野陡扩,吴湖帆的婉约,贺天健的雄奇,陆俨少的辛辣,唐云的清峻,均一一汲取神奇,从中形成了他自己今天大丘大壑,烟云映掩,深究笔墨,崇尚意境,追求苍茫、丰厚、嫣滋、醇朴的艺术风貌。
  除了谈书画创作,我们谈的另一个重要话题是美术思潮。
  林之源认为,自上纪世80年代初,中国美术界掀起了一阵艺术思潮,说要革中国画的命,说中国画的发展已到了尽头,甚至说,“先要革掉这根毛笔”。林之源感到,这不只是有些人关于绘画的一般观点,而是要把中国画引向何处去的大是大非问题。于是,林之源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画应该姓中。”中国画美就美在笔墨。他把中国画的发展之道中的“源不可忘,流不可断,继承有绪,发展有律,借鉴有度,出新有据。”认为是创作当代中国画不可缺少的根基。而应该是发自中国画内在因素之演变发展。
  林之源谈锋甚健,国内、国外、人物、山水、理论、自然、风格、性灵无所不至,然而说得最多的也就6个字:笔墨、人品、气韵。
  就中国画来说,“笔墨”本身就是艺术,就是一种带有相对独立性的美。林之源认为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有强固的生命力。他的老师们积数十年之经验体会就是:中国画艺术之最高境界,就是要有“笔墨”。
  人品高,画格就高。林之源十分强调人品与画格的关系。近代陈衡愣有云:“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清唐岱谈到李思训、卢鸿、李成、吴镇、倪瓒、黄公望,认为他们都是“志节高迈”之士,故能“画入神品”。中国的书法艺术和绘画同,“作字先作人”,艺术的最终时是体现作者的品格。唐穆宗问柳公权笔法,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慨。”林之源引用古人的诗,除了说明人品高画格就高,还认为气韵生动乃从人品中流露而出。
  气韵意居笔先,妙在画外,不能言传,只能意会。
  林之源说他倾向“韵”由“气”生的观点。用现代语句,画中“气韵”,就是指画中具有“艺术生命力”。一张好画,风格面貌上可以深厚、纵放、繁茂、简约、浓艳、幽淡不同,
     可总要画得有生气、有活力,外露或内敛,真气畅流,给人看了能赞叹,能想像,能启迪,能带动,获得“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美的意蕴之境界。
  林之源曾经在《中国书画家论坛》中写道:“或雄浑,或典雅,或劲健豪放,或冲淡疏野,或缜密而纤秾,或疏略而清朗”,这些大都可以归到“音乐”的范围。各人有各人风韵,画要具有独特的风格面目,必须画中有显明的“我”——艺术的“我”,也就是要有自己的艺术个性,个性是艺术的生命。
  一幅气韵生动的好作品,说得具体一点要“三美具”:独特的风格面貌、深邃的艺术意境、精妙的笔墨技巧。三者出于“师造化”的深度;出于集前人的遗规;而归基于作者的品格。画中气韵之高下,乃是人品在画面上的体现。
  日本学者金原省吾曾说:“气韵非要素,乃是要素的复合。”林之源赞同此说。“气韵”——是品评中国画作品综合美的代名词。
  林之源为我们上了一堂中国画的美术理论课。真是“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其后,林之源谈到他这次京城行之因。原来是受邀中国画院院长助理之职来的,在京期间,国务院、北京市副市长领导十多人专门拜访了林之源。“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临别时,我们得知,五十出头他现在还不闲着,还在主编《美术家的艺术市场》书稿,还在撰写美术论文,还在计划美术创作……我们期待着林之源先生有更多更新更好的美术作品问世。
  
        李明月于京城兰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