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适应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当今和未来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使教育能促进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首要目标,只有提高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才能有效和富有活力地参与到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去。所谓适应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是要适应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各国发展不平衡,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或基本)需要并不一致。从大的方面分析,可以将各国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已实现或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其主要发展方向将集中在迎接21世纪的新技术革命更加严峻的挑战;而发展中国家尚未完全实现现代化,因而,继续完成现代化仍是它们的重要任务。二者的重点不同。再者,所谓适应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是要审视条件,教育改革不可能脱离本国所能提供的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等),在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仅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的教育改革方案,可能是合理的,但不一定是可行的,很可能失败。各国教育改革的实践表明:一些雄心勃勃的脱离本国条件的教育改革往往失败,或者一开始就因得不到广泛支持而流产。因此,教育改革要适应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能提供的条件,才可能得较大成功,才能真正起到适应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的。
(3)建立新的教育体系或教育体制
21世纪的历史巨变,将从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对人的发展和教育提出全方位的新要求,现存教育体系和制度已远不能适应这些新要求,只有对教育作全面性改革,建立一套新的教育体系,才能适应21世纪的发展。日本是较早明确这一教育改革方向和实质的国家之一,由日本首相直接领导的1984至1987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为日本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所作的四次报告,一再强调了这一方向和实质,指出80年代以来进行的日本教育改革是日本历史上第三次历史性的教育改革运动,其基本方向和实质是:面向21世纪,使教育适应日本社会变化和文化发展,建立新的终身教育的体系,指出新教育体系要强调个性化、自由化、多样化、国际化、信息化、向终身教育体系过渡等特征。我国也是较早明确这一教育改革方向和实质的国家之一,80年代以来的我国教育改革,正在逐渐演变为以农村和城市综合教育改革为中心的全方位、全社会参与的广泛深入影响的教育改革运动,其目标是建立适应21世纪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的教育体系和教育体制。
2.改革的特征
这场教育改革运动与以往的教育改革相比,出现以下一些新的特征。
(1)中央直接组织和领导教育改革,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
例如美国,80年代以来,联邦教育部组织力量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教育的文件和报告,布什当选总统后,更是声称要当教育总统。在美国总统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美国在1990年和1991年连续制定《美国2000年的教育目标》《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两个文件,这在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又如日本,1983年,日本首相就下决心把教育改革列为日本当前和21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1984年,在首相提议下成立了由他本人直接领导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对日本教育的方针政策和实践进行全面研究,提出了关于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报告,教育改革直接由首相领导而不是由文部省负责,这是日本现行作法的一个重要变化。再如我国,中央最高领导层领导了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运动,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就教育改革作重要讲话,党中央多次就教育改革专门发出文件,尤其是1985年的党中央作出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93年由党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领导和推动中国的教育改革运动起着重大作用。
(2)全方位、大动作
全方位:改革涉及到教育领域所有各个方面和与教育有关的其他各方面,现代教育面临着需要全面更新的问题。
大动作:不是对现存教育体制进行小修小改,而是进行重大的改革,如:日本目前的第三次历史性教育改革运动,旨在对现行教育体制做大动作的改革;我国目前的农村和城市综合教育改革运动,也是在探索突破原体制的限制,建立更有活力、效率、灵活多样的教育体制所作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