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明时节话祭祀到
关于孙中山对中国祭祀文化的功过的思考
关键词:清明节 祭祀文化 圣经 孙中山
清明节小长假,给都市里的人增添了出门踏青的机会,给家庭增添了欢聚的机会,更给商家提供了小赚一笔的机会,但假如仅仅是放假而不去约定在这个假期该干什么、最好别干什么,或者没有一个舆论的导向,那么这样的清明节已经变味了许多。
如果没有相应的祭祀规范,仅是清明节放假一天,怕是徒然多了玩与睡觉的一天而已。
清明节是个特殊的节日,在这个节日,有一个主题不能不提,那就是——祭祀!
祭祀是古今中外都有的,不过有很多不同罢了。
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名誉教授与顾问,美国华人事工学园传道会郑国治牧师在其著作《中国祭祀文化与圣经》中,对圣经与中国文化中关于祭祀进行了深入对比,受到其思想的启发,将其中的一部分重要的区别总结如下:
一、目的不同:
信奉西方教派的人追求的更多的是心的皈依,祭祀更多的目的是逃脱罪责与惩罚。即所谓的“救赎”。救赎方法,祭祀表示,人承认自己有罪,借着祭祀与神和好。
他们认为:上帝是绝对的公义,他不能把有罪的当作无罪,他按公义施行审判。祭祀为解决审判的要求;上帝是绝对的圣洁,他不容许罪的污染,借着祭祀得以洁净;上帝的律法是完全的,是不能废去的,借着祭祀满足律法的要求;人因罪与神隔绝,祭祀是为求与神和好;人得罪神,献祭是一种赎罪的方法;罪的结局乃是死,若不流血,罪总不得赦免,有祭祀的祭牲才能流血;赎罪的祭牲必须是纯全的,祭祀才能表示无罪的代替有罪的。
而魏元珪在《中国历代祭祀与祖宗崇拜之分析》中的结论涵盖祭祀意义摘录如下:
1. 中国祭祖祀天之本旨,在乎教人敬畏上帝,存虔敬之心与人与世和睦共处。
2. 中国祭祖祀天之本义,在乎孝思,透过孝思之明德,报本以充实一己之德业,故不在耀宗耀祖之功利思想。
3. 中国祭祖祀天,在乎强调人间尊卑长幼之秩序,透过人格之熏陶、与学习以光耀门第,中国人以门风,乃一家之教育气氛,并不重乎官宦世途之宦达与否。
4. 中国先民祭祖之方式,乃透过献牛羊为祭,但主要意义乃在洁心、净心、清心、其要在“诚”,不诚无物。故祀祭之意义,在乎培养主敬精神,此主敬精神乃透过明诚之心,藉外在肃穆之仪式以端肃其心,与内在之敬虔之生活。
5. 至于求祖宗庇佑,或祖先超度西天,此本非中华民族原始祀祭的意义。吾人祀祭神明,但求无愧的生活。惟人海沧波,逆境在所难免,唯求尽其在我,俾上无愧于神,下无怍于人。
由此可见:中国祭祀的原始意义是敬天、明德、教孝、孝治、思恩、报本返始,并与人和平共处,祭祀在东方则更多的是来自主动的奉献,而在西方更多的是来自神的索取。这两者有本质的不同。
从祭祀的角度而言,西方国家才是愚民政策,才是束缚人的真实自我思想的“大一统”,所不同的仅仅是那种“大一统”是在思想与灵魂上,而非国家与民族;是以宗教的形式而非以政权的形式。宗教与政治一样,剥夺了人的自由意志,这点激烈的矛盾早在欧洲中世纪的时候就已经显现出来了。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祖先主要的用意为尽孝、为敬慎、为报本、为保平安。
现在中国人有些过于轻装前进了,这虽然暂时感觉轻松,最终会感觉是一种罪孽。因为老祖宗的很多有价值的东西,都被我们这半个世纪甚至一个世纪丢掉了。
由于中国人需要祭祀的东西太多了,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当前,中国人把一切都扛在肩上,所以才显得自己渺小,才有厚重的责任感;而西方人一心向惟一的神,所以才会更多地尊重社会规则,而忽视从天地人到日月星辰,从祖先到父母,从国家到政权的基本尊重。
说这些并不是一定要分清中西方思想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高低,更多的是从相对平等的角度去看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每个人都有信仰与不信仰的权利,信仰的内容也有权利不受别人的左右。
所以在祭祀文化上,东方人更神秘一些,西方人更单纯一些。
二、所祭祀的对象:
中国人无所不祭,本人曾经在1990年的时候写出《中国的泛神论》。
《荀子·礼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这是说,人类社会的生存有赖于三类对象,于是中国古代的祭祀形成了三类祭祀行为:
一是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的自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故谓“生之本”。于是祭祀天地。如明、清时期皇帝亲率王公百官在北京城东南的天坛祭天,在东北的地坛祭地。
二是先祖,是人们家族、种族的来源,故谓“类之本”。于是祭祀先祖父母。太庙是皇帝家祭祖的地方,明、清时期的太庙在现在故宫东侧,现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地方。民间则有祠堂祭祖,现在中国人仍有清明祭祖的习俗,历文革十年摧残几近销声,文革后又重新行之如故。
三是先王先师,如黄帝、孔子,是社会治理的根本,故谓“治之本”。于是祭祀历代圣贤忠烈。因代都有忠烈祠,就是祭祀本朝为国捐躯者,以及历代忠烈之士。由此延伸,旧时乡间幼童入学要向孔子牌位行三跪九叩首大礼,并向老师行跪拜礼。
郑国治牧师则表示:在中国的祭祀系统中,从天到地,从日月星辰到风雨寒暑雷、以至于亡灵及动植物,就连受造界之禽兽(如猴子有齐天大圣,孙悟空,猴将军;牛有牛魔王,牛将军;猪有猪八戒,猪公;蛇有白蛇精,蛇圣公;狗有狗公;虎有虎爷;狮有石狮;马有马将军;兔有兔将军;鱼有鲤鱼旗;鸟神、虫神……多得不胜枚举。将动物拟人化,或拟神化。祭拜的用意,总希望能保护平安,不扰乱家人,不遭祸灾)、自然界无生命之物(如雨师、风伯、雷公、云神、闪电神等等)都无所不祭。
在成为被祭祀的对象这方面,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当你把什么东西奉上神坛被祭祀,也就成为一种象征的符号与无生命的东西。正因为无生命、才无处不在,才会让人敬畏。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最终被供奉起来,所以才谨言慎行,才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
相对而言,这应该说是一种更为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另外,两种祭祀文化的心态也不同。中国文化注重“诚心”、“敬虔”与“圣洁”。孔子在《论语.八佾》就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而西方的祭祀更多的是出于恐惧,比如为个人的祭祀就包括a. 为赎罪的赎罪祭;b. 为补过的赎愆祭;c. 为许愿或感恩的平安祭;d. 将自己献给上帝的燔祭;e. 将工作献给上帝的素祭;f. 特别的祭:
西方的神更多地是自诩为领袖,并辅之以诅咒,其恶毒的语言总是让人感觉不寒而栗;而中国的神更多的是被捧上去的,是通过约束自己或者帮助别人成就事业而被尊为神的。在这点上,中国对祭祀的态度更为发自内心。这也是中外在祭祀与信仰上的一大区别。
三、反思中国祭祀文化的沦落:
在中国古代,祭祀既是民间重要的民俗行为,又是国家一项重要的政治礼仪制度,在民间的社会生活与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故历朝受到重视。
郑国治牧师的总结说,祭祀有治理国家的功能,有社会团结的功能,有社会教化的功能,有心理辅导的功能。
礼记:“禘尝之义大矣,治国之本也。”《论语》子曰:“知禘之说者,治国其如示诸掌。”所谓“禘”,就是一种祭祀,又称殷祭,或祫祭;这种祭祀,每五年举行一次,就是联合群庙的总祭祀,“祫”祭则每三年举行一次,以表示国家太平盛治。
——可见祭祀为古代治国之本!
《礼记 祭统》中说:“夫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又说:“祭者,教之本也。”十伦指十种意义,十种效用,牵涉到社会各层面的关系,包括宗教、政治、人伦、家庭、婚姻体制,以及社会各层面的人际关系。这种祭祀教化的功能显于社会。
祭祀教导对君王的忠诚,对父母长辈的孝敬,对友朋的信用,联系了社会的人际关系,也组成了国家的亲和力量!
但这种祭祀文化在最近百年以来逐渐没落了。但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到现在,已经很难再见国家规模的祭祀了,这或许是一种失落。在2008年12月31日的文章《关于被误解一个世纪问题的另类解答》中,本人对孙中山先生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伟大成就表示置疑,现在看来,孙中山在中国祭祀文化上的破坏力上同样是“功不可没”!
比如,“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废除了跪拜礼,代之以鞠躬礼,这是对的;但父母去世了,子女行礼也不跪拜了,也行以三鞠躬礼。这合理吗?母亲对子女有十月怀胎之苦,父母对子女有三年抱怀之累,终身关爱之恩,他们去世了,子女们瞌几个头难道过份吗?怎么就成了“封建迷信”呢?
又如,北京天安门的英雄纪念碑,相当于中国传统的“忠烈寺”,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地方。而这里竟成了人们游玩之处,游累了,可以随便往地上一躺,吃零食、神侃、谈情说爱,干什么都可以。从来也没有见过任何国家政府官员去祭祀过先烈,只是清明时,一些学生等人去那里搞活动或入党宣誓什么的。各地方的烈士陵园亦大致如此,有的还要收“门票”。祭祀先烈的地方要收门票,真是邪门得很。很多烈士陵园里面被开辟成了游乐场。
中国的祭祀更多的是一种统治与管理规范手段,更多的是防微杜渐;而西方的祭祀更多的是对自己已经犯过的罪过的忏悔与弥补,更多的是亡羊补牢。更多的是体现“神”的贪婪的索取。当神以索取的姿态来要求被祭祀,就成为一种交易,而非出自本意的虔诚了。
祭祀是一类文化,曰“祭祀文化”。它旨在培养人们的孝、忠、敬、节等品德,以期教化出合格的社会公民,推动社会的良性循环,即建立所谓“和谐社会”。
祭祀的目的,重在表达对于伟大对象的一类感情,即感激、感恩之心,并培植一类心态,即恭敬、孝顺、忠诚、节制的心态。古代人以这些品德教育小孩,也以这些品德要求自己,因而他们更多地是责己而非责人。
敬者,恭敬也。人有恭敬之心,才能生成感恩之意,才可能培植孝、忠的公民情操。现代人不知“敬”为何物,不仅不懂得敬上,甚至不会敬父母。因而,何以培养“恭敬”之心?答曰:从祭祀开始。即祭祀先祖、祭祀先烈先贤、祭祀亡故父母,以此培养社会的恭敬之心,感恩之意,行仁人君子儒雅之道。
在本人看来,不敬天则天怒并四时不正,不敬地则自然环境与资源有所污染与败坏,敬祖先也不会得到后世子孙的尊敬。不敬民族则有亡国灭种之忧,不敬君则容易滋生叛乱,不敬师长则道德败坏。
——试问我们现在敬的除了拜金主义的物质生活与个性化的享乐,还剩下点什么呢?
当我们确定了与传统背离的发展方略,就会断掉与历史的传承,所谓历史传统就会成为一种负担。整个国家与民族成为乌合之众甚至孤魂野鬼。很多时候并不需要所有的条件都具备才招致灾难的。——我们现在距离灾难还有多远呢!
西方的宗教是最大的偶像崇拜。圣经祭祀文化是一神论即创造天地的耶和华,独一的真神。在这种思潮之下,他们认为只有单一的神是完美无缺的,其他所有人都是残缺的甚至有罪的。
中国祭祀文化自古就是多元化,多神论,所以祭祀对象相当的广泛。在中国人看来,祭祀并没有什么实际利益,而是有着象征意义,比如针对父母的礼仪,针对先驱的礼仪等等。是在给子民树立遵循天道、王道而非霸道。
简单地说,一个无祭祀之礼的民族是一个忘本的、恣意妄为的民族,一个无祭祀之礼的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随着科学的发展,祭祀的具体对象、操作形式可以改变,但祭祀本身是不应该抛弃的。
诚然,祭祀在过去曾经走向过反面,即滥祀,但这不应成为彻底否定祭祀的理由。如何将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份结合起来,重塑适合我们今天的新文化,其中包括祭祀文化,应当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孙中山确实从形式上推翻了满清王朝,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但也推翻了中国人对天地、祖先的信仰与崇尚,这点就对中华民族构成了伤害更是致命的。似乎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就进入了通过祭祀与传统文化的断代,这是个剪断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工程,让以后失去传统文化信仰的人成为游荡的灵魂,难以得到祖先的慰籍,更会愧对希望追随中国传统文化的后世子孙。这一段功过只有等后世再去评说了。
当然,我们不能抹杀孙中山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而是要从更深远的维度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毕竟——整个国家与民族成为乌合之众甚至孤魂野鬼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想见到的。
贾春宝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