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鲁格曼:应对银行进行暂时国有化


格林斯潘同志希望大家抢占经济的制高点。

 

好吧,也不完全是这样。前联储主席、自由市场的坚定捍卫者阿伦-格林斯潘的原话是这样的:“为了推动快速的、有序的重组,暂时国有化一些银行可能是必要的。”我同意。

 

国有化的建议基于三个观察。

 

首先,一些大型银行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事实上,如果投资者没有期待政府在必要时采取救援措施,它们可能已经破产了。

 

第二,银行必须救助。雷曼兄弟的倒闭几乎摧毁了全球的金融系统,我们不能冒险让花旗集团或美国银行这些更大的机构出现内爆。

 

第三,在银行必须被救助的同时,政府却无论在财政上还是政治上都无法承担向银行股东赠送厚礼的成本。

 

我们来具体论述一下。有这么一种合乎情理的可能性(并非确定无疑):花旗和美银未来几年将会亏损数千亿美元,而它们的资本(资产减去负债的余额)并不能大到足够消化这些潜在的亏损。

 

我们可以说,它们之所以尚未破产,唯一的原因是政府在后面撑着,即暗地里为它们的债务提供担保。但它们已经是僵尸银行,没有能力提供经济所需的信贷。

 

要想让这些僵尸银行复活,唯有获得更多资本。但它们没有能力从私人投资者哪里筹集更多资本,因此政府不得不提供所需的资金,

 

但现在问题来了:让这些银行完全复活所需的资金将会大大超过它们当前的价值。花旗集团和美国银行市值加起来还不到3000亿美元,而且甚至这一市值也完全是因为存在这么一种希望,即股东将会获得政府的补贴。如果纯粹是从融资的角度来讲,作为回报,政府应该获得所有权。

 

另外,国有化是不是非美国的东西?不,它就跟苹果派一样美国。

 

最近,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大约每两周就要接收一家它认为丧失清偿力的银行。FDIC接收一家银行之后,将银行的坏账拿过来,偿还其部分债务,然后将清理后的机构重新卖给投资者。这正是那些呼吁进行暂时国有化的人所希望看到的,不只是针对FDIC最近接收的一些小银行,也包括那些同样丧失清偿力的大银行。

 

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奥巴马政府不停地提出一些听起来像是国有化的替代做法的方案,但结果却变成了对银行股东的慷慨送礼。

 

举个例子,最初政府犹豫是否要对银行问题资产的亏损提供担保。这对银行股东是天大的喜事,但对我们剩下的人则并非如此:股东赢了,纳税人就输了。

 

现在政府提出要用“公-私合作”的方式从银行哪里收购问题资产,政府将借钱给私人投资者来这么做。这将使得投资者稳赢不输:如果资产价格上升,投资者胜出;如果价格大幅下降,投资者将转身离去,让政府独自拎着袋子。结果还是他们赢了,我们输了。

 

为什么不直接国有化呢?记住,僵尸银行存在时间越长,结束经济危机就越困难。

 

国有化应该怎么进行?政府必须要做的只是认真对各大银行进行“压力测试”,当一家银行测试不及格后不要公布分数,而是采取必要的接管措施。

 

但是,政府长期拥有银行并不是我们的目标:就像FDIC每周接管的小银行那样,大型银行应尽快恢复私人控制。就像财经博客Calculated Risk所说的,我们与其将这一过程称之为国有化,还不如称其为“前私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