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内需不能总靠“先生产后生活”
白 明
近期,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困扰,出口贸易不仅没有拉动经济增长,反而钳制了经济增长的步伐。这样看来,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这匹马已经暂时歇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国家正在积极将“扩内需”作为“保增长”的重中之重。前不久,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仔细琢磨,“特别是”三个字非常重要,生动体现了消费需求在扩内需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前段时间,在扩内需方面,我们更多是从扩大投资规模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很少想到要通过扩大消费规模来刺激经济。在去年末,国家出台了振兴经济的10条对策,涉及到4万亿元投资,但总的来看,却是偏重在扩大投资规模方面。也难怪,国家说得很明白,这4万亿元是针对投资的资金安排,并没有说是针对消费的资金安排。
在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我们一直强调“高积累低消费”。没办法,在当时一穷二白的状况下,我们只能“先生产后生活”。我们不能忘记,正是靠住在“干打垒”的石油工人,中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们的“家底”逐渐厚实起来,就应当更加注重投资与消费的协调,既要搞好生产,又要搞好生活。可是,在近些年来中国经济的成长过程中,投资的拉动作用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迄今为止,消费在中国GDP中的比重普遍比西方发达国家低许多。
的确,投资是扩内需,消费也是扩内需,但两者之间必须要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强调国民经济要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其中也在某种程度上包含这层意思。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要强调经济发展合理的比例要求,确保市场供求关系的大体均衡。否则,可能性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应当看到,在扩内需过程中,如果依然抱着“先生产后生活”的固有思路不变,盲目扩大投资比例,很可能会使得生产能力的最终远远超过居民购买力的增长。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实际上,这个道理谁都明白,可是一遇到具体问题,把握起来并不容易。
就拿税收工作来说,现阶段摆在我们面前的最艰巨任务就是个人所得税改革。更直接说,就是要进一步提高个税起征点。如果说没有发生金融危机,提高个税起征点的事情或许还不是当务之急,但现在全球金融危机来临了,要通过扩内需手段来“保增长”,提高个税起征点的事情也就再不能久拖不决了。
现在,有关部门似乎对于提高个税起征点十分不以为然,有的政府官员甚至认为这是个“馊主意”。事实上,相对于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的提升来说,现行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确设置过低,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水平,而现阶段国内市场上的需求总量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这些居民消费的贡献。
现在国内市场主要体现出买方市场特征,因此,更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买得起与愿意买的问题,而并非是买得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盲目扩大生产能力,也只能够是无效生产。
不难看出,如果要在刺激内需过程中要改变“先生产后生活”的倾向,就需要加大消费投入,特别是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从这个意义上看,提高个税起征点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儿”。事实上,从个人所得税方面着手进行税制改革,除了提高个税起征点之外,也可考虑增加一些税前扣除项目。我们不是经常讲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吗?税前扣除就是国际惯例,更要在这方面多动动脑筋。
考虑到现阶段国家为刺激经济在许多地方要花钱,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更要加大投资力度,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步子可以迈得小一些,但就不能够停下来。否则,税收对于“保增长”来说作用也要打折扣。
为了扩内需,现在方方面面都在添砖加瓦。目前,国内的储蓄利率已经降低很多,国家正在着手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各级政府也在积极为扩大就业而想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提高个税起征点方面能够再来一个锦上添花,就十分有利于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有利于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就扩内需而言,调整税收手段仅仅是一个很小的侧面。大而言之,扩内需不能总是靠“先生产后生活”的模式,但一定要靠“先生产后生活”的精神。毕竟,我们事业的成功永远离不开艰苦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