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为何渐行渐缓


  上周中国清明佳节前,欧洲央行令全球金融专家大跌眼镜,仅降息25点,引起议论声一片。昨天澳洲联储又令专家们大吃一惊,它效仿欧洲央行降息25点,汇市反应亦如出一辙,澳元兑两个小时内大涨一百余点;此外日本央行也保持利率不变,当然它在利率上也是没什么可操作的了;本周英国央行也将公布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最后决定,几乎可以肯定英国央行将按兵不动……上周欧元一刻春宵后还是露出萎靡的一面,笔者估摸澳元也不过一针兴奋剂的刺激,不太对较长期的走势看好,而且澳元兑美元的日线图恰好在位于0.7260这个很强的压力区间,要想靠温和降息的刺激一举突破恐怕还是有难度。  

  回头说说各国央行的货币调整为何突然减速,就像F1遇到暴雨来袭突然慢慢行驶一般,这都是为什么呢(当然欧洲央行从未提速)。  

  第一,各国利率基本都到了历史最低点,其中美国和日本已是零利率,其他国家也基本不存在多大的利率调整空间,所以每一次的调整都要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否则到时候如果还有继续刺激的必要便不得不采取超常规手段,对于美国来说这可能很方便,因为美元的地位“崇高”,但是对于其他央行来说可能就不那么好办了。  

  其次,最近各处经济学家认为本次危机已经触底,稳定物价被提上了各国央行日程。其中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更是郑重声明经济下滑可能已经触底,所以,在专家的意见之下,欧洲央行和澳洲联储采取了看一看再说的战略。 

  接下来当然是对货币政策调整效果的怀疑。在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之间的传导机制还未恢复正常之前,货币政策的作用几乎为零。美国自2007年9月开始降息超过一年半,但是收效甚微,现在银行体系内都还严重缺乏流动性,更有无数千奇百怪的有毒资产等待流动性伸出援手,更别说海外的美国金融机构和企业,于是美国同日本、欧洲、瑞士等央行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总之其他央行们因此不得不考虑在货币政策上轻拿轻放,以免副作用过大。  

  最后,金融市场的焦点已经不再在各国央行利率下调之上,因为明知降息周期已近尾声,关注价值已经不大。现在全球金融市场的焦点是G20之后各国政府将如何履行在会议中达成的一致,紧跟着的五花八门般的峰会是G20的延伸还是背弃,获得巨额资金的IMF又能否胜任对新兴经济体的援助,贸易顺差国能否有所担当(当然他们本身也泥菩萨过河),各国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抵制能否说到做到也是一大看点,而政治动荡和社会问题也进入了市场法眼,金正日政府发射卫星(或是导弹)也惹得金融市场紧张兮兮,连续的天灾(意大利地震)人祸(美国枪击案)也将考验政府的各种协调和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