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庄桃花别样红


    4月4日,清明节。

    上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常务理事和南京晓庄学院的师生一行,祭扫陶行知墓。

    恰值江南烟雨朦胧、莺飞草长之时,第一次来到景仰已久的陶墓,感觉比想象的更好。墓园建筑既端庄凝重,又具一种质朴而亲切的美感,石坊两侧是郭沫若手书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横批是陶行知手迹“爱满天下”。它们与四周的苍松翠柏和满园桃花浑然一体,肃穆而灵动,用生机勃发的春色祭奠和超越了生死,是江南韵致和民国手笔的完美结合了。

    清明祭扫行知墓

 

    陶行知的弟子和追随者自称“陶子”,他们的研习和传播活动便与桃(陶)花结缘了。置身于六朝古都的烟花春雨之中,对桃花便别有一番感受。中国文化的审美,桃花是不大入流的,既无牡丹玉兰的华丽富贵,也无梅兰竹菊可供清赏把玩的雅致,在桥边村头、乡野山林兀自开放,但为结果成实,原不是供赏玩的。然桃花一旦绽开,却自有容光灿烂的佼好,为大地铺上桃红柳绿的春装。桃花源、桃花江、桃花盛开的地方这样的歌赋,寄托了庶民的家园之思;“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样的名句,则寄托了乡野平民的美人之恋,而非贵妇名姬的闺怨。仔细看时,桃花之美是完全可以入诗入画的。

   

         晓庄桃花别样红

    

       与李镇西(左)、杨瑞清(右)合影留念

 

    桃花所蕴涵的这种大地春风,泽被万物的精神,与陶先生“爱满天下”的理想和生活教育的风貌也十分相融。80年前陶行知在这里创办的晓庄农村师范学院,孕育了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一反培养小姐少爷书呆子的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是植根于大地和生活、为改善生活而进行的教育,是学用结合、朴实无华、家常便饭的教育。用陶行知的话说,它要培养的是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现代公民。

    这次晓庄学院论坛的主题,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当代价值”,这次中陶会理事会的核心议题,是如何使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融入主流”,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资源。只要紧密地扎根于现代生活,理论之树就可以长青。我们都坚信不疑,生活教育必将进入当代学校教育的主流,迎来一个“陶花”盛开,爱满天下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