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劣币驱逐良币


                                  浅谈新医改中的基本药物制度(二)

  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的“良币”收藏起来。导致的最终结果是,良币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在中国,早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的贾谊曾指出“奸钱日繁,正钱日亡”的事实,这里的“奸钱”指的就是劣币,“正钱”指的是良币。

  劣币驱逐良币的基础有三条,一是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分辨的出良币和劣币。二是两种货币的总和超过社会货币需求量,即货币供过于求。三是虽有良币和劣币之分,但都是法定货币。药品是具备了全部三个条件的商品之一:药品的推荐使用者和使用者之间信息不对称;药品在国内目前现状为严重供过于求;由于近几年药品审批权力滥用,致使同类药品低水平重复过多,且由于原料、工艺、管理等各方面的差异,导致药品良莠不齐,共存于市场。因此,制药行业不可避免的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一是价格高的药品驱逐价格低的药品。由于市场结构的原因,中国的药品在流通领域的成本非常巨大,因此,厂家只有把药品的终端价格定高,才能够留出足够的“市场操作空间”。这就是导致患者普遍抱怨“看病贵”的直接原因之一。基本药物制度使用的两大价格杀手锏是减少流通环节和实施药品招标采购,而药品全省统一招标采购方式已经运行了好几年了,据业内人士称,“同一药品会有高价和低价两种规格药品中标,而最终使用结果看,高价药是主流,低价药只具有象征意义”。其实,这也并不难理解,药品价格越高,药品推荐者(医院管理层和医生)的实惠越大,医生也就越爱用。药企与药品推荐者的利益联动链条如果不能有效阻隔,价格高的药品(劣币)必将驱逐价格低的药品(良币)。

  二是质量差的药品驱逐质量好的药品。基本药物制度一再强调压低价格,以保证基本药物在各类人群、尤其是贫困人口中的普及性,而对药品的质量监管放低到仅仅是“保证用药安全”,而不提“用药效果”,这就让人担心,一些无良商家会有意识的在原料、工艺上偷工减料,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率。如果这一现象不能有效杜绝,可以想象,低质量产品(但仍然具有法定合格产品地位)在招投标中更具有低价优势,会更容易中标。或者是厂家为了中标,力求在价格上压倒同侪,报了较低的价格,中标后,为了保证利润,极力压缩生产成本,导致劣质药品流入市场。而由于药品的特殊性,极难通过抽检等监管方式来验证某一药品在临床应用上的优劣,这就需要药品监管部门想出对策,制定办法,加强对药品疗效的监督监管,而不仅仅只在意药品的安全。

  三是独家药品驱逐普通药品。基本药物的特点是价格低廉,使用安全,并能基本满足低收入人群的医疗需要。WHO向各国推荐的基本药物在200-300种之间,既是说,300种左右的药物就能够基本覆盖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这些药物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已经非常成熟。可惜,据参与制定基本药物目录的某些专家说,WHO不了解中国特色的民族医药,所以他们推荐的药品数量并不适合中国,因此中国的基本药物目录不是300而是600,其中一半是中药。据说,中药中有三分之二是独家生产药品,甚至还有原研药,那么在招标中,这些药品因为没有竞争对手,自然而然的会进入各省市场。价格怎么确定呢?独家药品啊,原研药啊,价格低了能行吗?前面已经说过了,高价药驱逐低价药,别的就不再多说了。

  作为比较特殊的医疗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各个国家都存在,怎样制定合理的措施和办法来引导“良币”发展,逐步把“劣币”驱逐出市场,是各国医疗和卫生部门所必须关注的事情。希望新医改中的基本药物制度在具体实施的时候不断改进,能够避免笔者所列的这些“劣币”成为害群之马,荼毒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