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生存”才是“四川精神”的根本


 

 

“极限生存”才是“四川精神”的根本

——与朱伟商榷

 

 

看到《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关于“尊严感是四川精神最根本”,以及“个人在集体面前是渺小的”之高论[1],不敢苟同,我认为他是拔高了四川精神,矮化了个人精神。

尊严感,应该是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所有人类所分享的人类特有品质,不是四川人特有的精神,四川人特有的品质和精神很多,以在下之陋见,最突出的是可以几乎无限制地压低自己的生存底线,也就是在任何状态下生存,这可以称之为“极限生存”精神,或者“生命力超强”。

最接近这种精神的,是白居易笔下的“原上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种精神的特点就是,柔软得可以跟风,但顽强得能够浴火。这都是为了生存。野火都烧不死,每年都涅槃,这不是尊严,用最通俗的话来说,这是“好死不如赖活着”。不信你去问问那头在天崩地裂的大灾难中顽强存活下来的“猪坚强”:“你好有尊严哦,你是为了尊严才挺在那儿的吧?”它要不唾你的脸才怪呢。

四川人把“活下去”作为人生第一要务,我揣测是两个基本因素造成的,一是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虽然蜀地被称为天府之国,但交通条件极差,现在说,要致富,先修路,蜀道只有飞鸟的翅膀可以修,“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结果是世世代代与外界隔绝;“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就决定了蜀人自古以来,就必须靠自己生存,对外界是指望不上的。这次汶川大地震,如果不是交通条件太差,死难者要少得多。

这就带来第二个基本因素,外人进不来,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中原教化也就来得慢来得薄,四川人很难有鲁国人那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以及“不成功,便成仁”的体面意识。援建汶川震区的山东人遇到如下情况会感到惊奇:

情景一:

山东干部:“老乡,借你的餐桌开个会好吗?”

四川老乡:“好噻,用一次5块钱要得吗?”

情景二:

山东干部:“老乡,俺们办公搭个帐篷,用你家这块地行吗?”

四川老乡:“要得,一个月给我200块。”

不给来援助的人送糖水蛋也就罢了,用个桌子还要钱?这是来自孔孟故乡和革命老区的山东人难以理解的。在要顽强活下去的四川人看来,再自然不过了:地震夺去了一切,既然有人救援,抓住一切机会挣点钱,积攒点未来生活的资源,最重要,错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

极限生存原则,就是“活下去才是硬道理”。中国特色政治有一个基本特点:寿命决定成败。生命力超强的四川籍政治家、军事家,甚至诗人,心理承受能力也超强,别省人很难比,比如性格极其刚烈湖南人,往往一贬就死,或者找死,湖南人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曾国藩遇到挫折后,曾经两次投水自杀未遂。四川人却越贬越活得长,在所有被迫害的中共老革命家中,活得最长的基本上都是四川籍的:邓小平、朱德、刘伯承、聂荣臻、杨尚昆、张爱萍等,都活到90岁以上,如果邓小平没有活得那么长,不仅他本人的下场不好,中国的下场也好不了。古代的四川人也一样,越贬越精神,李白和苏东坡最好的作品,都是被贬以后写出来的。

汶川大地震让世人最感动的,就是每个面对死亡(自己的或亲人的)的四川人的求生意志,乐观精神,以及冷静理性,这是一曲对个人精神的伟大颂歌。我不知道朱大主编从哪里看出了个人的渺小?救援是集体行动,但面对死亡的都是个人呵。

 

                   2009511

 

 

 

 

 



[1]朱伟:“尊严感是四川精神最根本”,参见 http://news.sina.com.cn/c/2009-05-09/1735177802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