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有所复苏已经成为事实,我们不管这个经济复苏是健康的还是病态的,但至少数据说明有这个迹象。
总的看来,在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复苏的路径上,经济学家们,政客们普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会全面复苏,下半年出口部门企稳,房地产市场回升,带动经济从结构性复苏转向全面复苏,呈现V型反转;第二种认为会是W型的二次探底,造成二次探底的风险因素也在于出口和房地产市场。
我个人认为,中国经济将领先全球复苏,是肯定的,无庸置疑的。但是它将采取第二种复苏路线,即用一个W型二次探底的形式来构造底部。在我看来,只有实体经济的复苏,才是整体经济复苏的必要基础,没有实体经济的复苏,所有的复苏都是虚幻的泡沫。
我认为,当前主要依靠投资增长来支撑的经济数据,是不能说明经济复苏的。经济振兴看工业,工业振兴看钢铁,当然发电量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典型的例子是粗钢产量,在经过年初的追加库存后,4月份由于国外钢材挤入国内,钢价再次连续十周下跌,钢厂面临二次去库存和减产停产的尴尬。中国经济的复苏还取决于房地产投资的回升。从第一季度来看,房地产成交量迅速放大,且库存消化顺利,但是房地产新开工面积仍在下降。这说明,房地产的小阳春,只是一个泡沫,而且终将破灭,时间就在于今年底明年初,房地产将再次下跌。所以总的来看,当前的经济“复苏”,并不是基于真是的社会需求的增长。充其量是相当于病人打了激素,显得红光满面,却是外强中干。各国央行大量释放流动性,势必造成通货膨胀,而流动性大量进入资本市场、大宗原材料商品市场,造成资本市场的虚假繁荣,然后在实体经济需求不振的情况下,转入滞胀的危机局面。
经济的底部,还要等2010年才能见分晓,才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结论。虽然2010年之后,全球经济的恢复仍是漫长的艰难的,但是到那时,主要的负面因素都已经明晰,后面不会有特别严重的考验与恶化,而是一个重病后的漫长的调养,恢复生机的过程。特别对于中国而言,在2010年往后,要准备好担当引导全球经济复苏引擎的重任,形势会更显得乐观。只不过,面对今年底明年初,全球经济形势再度衰退的严峻考验,管理层将交出多少分的答卷,我们还要进一步观察。
而现在全球高唱中国率先复苏的用意何在?那是要中国更多为它们买单。这就象股市一样,股评家们,都是高嚷着向某某点位冲击的口号,鼓励新手们向前冲锋再往前冲锋的------实际上,股市总是老手在赚新手们的钱。大家都生存在股市的同一个战场,他不让你往前冲,难道自己往前冲?
所以,观之目前形势,虽不至于悲观,但也绝不可过于乐观,本来是为了稳定社会的信心,但也不要搞到听的人都不信,说的人倒信以为真了,那才是真正的笑话!
我个人认为,中国走出一轮领先世界的经济复苏的希望在于三点:
一是要开始实施富民政策,全力增加百姓收入,改革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增加社会保障,从根本上刺激内需;
二是要调整经济发展结构,要按照未来社会以服务业为第一产业,农业为第二产业,工业为第三产业的梯次来规划产业优先发展的秩序。大力发展先进、高端的制造业、健全金融、商业等服务行业,大力培育并积极投资于新能源、资源、节能环保、高科技农业等有长期生命力的新兴产业,不能完全指望靠钢铁、铁路、公路、石化等基础产业来支撑未来的发展;
三是要稳固基础制造产业,通过节能环保税收等手段的有效实施,淘汰低端落后产能,来稳固现有的较为先进的产能,强化中国制造在全球的竞争力。
中国制造,其实已成为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可以说是中国的综合实力中的核心因素之一。如此庞大的产能规模,如此勤劳优秀的劳动力群体,是全世界都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印度这几年虽说有了发展,但比之我们,其实差距太大,他只能集中在有限的领域去形成竞争优势,整体上还差中国一大截。
强化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这样可以让美国欧洲日本等国的基础制造产业更难复苏,粉碎他们的复苏梦。这是一场艰难的博弈,所谓西方不穷,东方怎么富?当然这个观点公开说出来,可能会遭到批判,被认为是狭隘的爱国主义或者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但事实上却的确如此,我们不要淆于书生之狭隘见识。我就是要这样诚实的说出来。因为市场经济就是这么残酷,这单生意他做了,你就做不成,因为市场需求的订单不是无限的。中国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即使淘汰掉落后产能也还严重过剩(2007年中国物价大幅上升过程中,汽车价格、纺织品价格、家电价格都是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这说明中国的产能是严重过剩。而由于资产价格上涨引发的物价上涨主要集中在食品价格与房地产方面。),不强化其竞争力,怎么争取国际市场?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已经融入全球一体化,但全球中国化了吗?世界同样如此接纳中国了吗?中国经济复苏的结果,必然是要让全球市场更加依赖中国制造--------中国已经世界了,世界为什么不能中国呢?
在短期经济刺激政策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不要忘记,这些刺激只是治标,使得经济保持一定的活力,而不至于死气沉沉。但因为这些刺激政策也有负面效应,它使得低端产能赢得了生存空间,使得本来应该优胜劣汰的落后产能无法淘汰,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客观上也会导致在执行环节中,节能减排、环保政策为GDP让路。因此,更为重要的是,政府要继续强制实行节能环保、税收等政策杠杆来限制低端落后产能,并通过各种手段各种途径,着力培育新兴先进技术,高端产业,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中国的实体经济与综合国力才会有本质性的飞跃,这才会形成将来大国崛起进程中的核心动力之一(另一个核心动力就是中国传统的优秀的东方文化)。